美国人评论亚洲街道:日本干净,印度脏乱,中国却用了这4个字!

旅游资讯 13 0

虽然中国人和日本有着百年的历史仇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第一次去日本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日本的街道所震惊。

日本的干净程度甚至在整个世界都十分出名,印度则成为了另一个极端……

在印度哪怕是他们的首都新德里,放眼望去也是混乱无序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垃圾,以及那股难以言喻的“咖喱味”。

日本和印度在美国人的口中,一边是极致的干净,一边是极致的脏乱,可他们形容中国却用了这4个字!

街道可以说是一个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环境最直观的体现。走在不同的街道上,你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城市治理理念。

许多人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印象好不好,第一印象十分关键。

在日本的东京,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还是幽静的居民区,街道都干净得令人发指。地面光洁如新,几乎看不到任何垃圾,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

这种极致的干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中,这一点的确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得不承认的优秀。

日本人对于这种感净的执着,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佛教和神道教都强调清洁与秩序,认为污秽会招致厄运,而整洁则能带来好运,正是这种观念代代相传,最终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并且在日本,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爱护环境,保持清洁,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习如何打扫卫生,如何分类垃圾,尤其在日本的各种垃圾分类等也在全球都比较有名。如果乱扔垃圾或者不按规定分类,将会面临高额罚款甚至更严重的处罚。

在这种从小就严格教育的影响下,日本人也就养成了一种保持“干净”的习惯,几乎不用任何方式的督促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去保持一个干净的环境,无论是在自己的家里还是在外面的街道上。

印度和日本相比,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印度脏乱差的街道

与日本街道的井然有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街道的脏乱差,在印度哪怕是他们的的首都,街道上依旧会有随处可见的垃圾、动物的粪便,甚至还有随地大小便的人。

造成印度的环境如此不堪,说到底还是和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

印度虽然处处都爱和中国比较,但它却和中国完全不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混乱不堪,城市的的环境自然也变得脏乱差。

他们自称为“圣河”的恒河甚至都被他们洗到勾芡,街道上河面上处处都是各种垃圾,甚至是印度人和一些动物的排泄物。

印度的社会如此混乱不堪,除了和经济发展有关以外,和他们自己的相关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也有着不小的关系,在印度各种犯罪案件发生率极高,尤其是女性受害,但破案的效率却并不高。

除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印度独特的文化习俗也加剧了街道环境的恶化,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受到人们的崇拜,所以在印度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牛群悠闲地漫步,甚至挡住交通要道,牛粪更是则随处可见,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污染源。

车水马龙的中国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也曾面临着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街道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今走在中国的城市街道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也受到了不少的国外友人称赞。

中国的环境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国家的努力,还有社会各界的付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十分重视自己身边的环境。

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例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生活习惯,即便是外出扔垃圾等也会习惯性的寻找垃圾桶,没有垃圾桶也会随身携带着,而不是从前的随地就扔垃圾。

并且我国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如今,共享单车、地铁、公交车等已经成为中国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绿色风景线。

但在我国依旧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比如仍有许多人的观念和习惯并不强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依旧存在随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坏习惯。

但这些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慢慢的改变,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这些问题在不久后的将来也迟早会有被解决的那一天。

中日印三国城市环境的差异,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治理模式对城市环境产生的深刻影响。

日本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经常被许多国家当作一个榜样去学习,他们能够拥有如此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并且在多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法律等方面的要求限制。

并且在他们的许多文化里面,也有这方面的教育意义,在各种方面的影响之下他们才养成了这些习惯,从而保持了自己身边环境长时间的干净。

相反在中日印三国里面问题最大的印度,他们的城市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压力巨大、社会管理缺失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将经济发展视为首要任务,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环境问题积重难返。

并且印度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悬殊,底层民众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和环境意识,也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

同样印度的文化习俗对环境的影响也非同小可,牛神崇拜和恒河沐浴等宗教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环境保护理念相冲突。

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实际上也走过了一条从“先污染,后治理”到“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一度十分突出。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三北防护林”到“退耕还林还草”,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垃圾分类”,我国主导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并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同时,我国还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环境治理水平。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积极倡导全民参与环境保护,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从东京的樱花树下,到新德里的恒河岸边,再到上海的黄浦江畔,不同的城市环境,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记忆和发展路径。

城市环境治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智慧和行动,建设更加宜居、更加美好的城市家园。

标签: 印度 街道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