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马头村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距贵阳市中心30余公里,下辖新寨、马头、团坡、松树林4个村民组,有315户904人,其中,95%以上为布依族,布依风情浓郁,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马头村历史悠久,元朝时属章龙州章龙县;明朝时,马头村为贵州宋氏大土司洪边、陈湖辖地的十二马头之一。“马头”一词本意是部长,即头目、吏目,是土司制度下比长官司长官低一级的地方官。马头所居住的寨子称为“马头寨”,马头村之名便来源于此。
在马头村,传统布依族干栏式建筑已不多见,但村里新建或翻建房屋后,仍会沿门窗画褐色方框,当地称其为“火盆腔”。“建房时画‘火盆腔’,是布依族的传统习俗之一,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对未来红红火火生活的向往。”马头村党支部副书记谢必菜说,布依族人认为,冬天有火盆烧炭取暖,说明生活富足,久而久之,火盆便演变为布依族同胞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得不提马头村的“濮越雷神龙灯”。2019年,濮越雷神龙灯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濮越,即“(百)濮”与“(百)越”的合称,是秦汉以前对生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古老族群的称呼。布依族便源于古“百越”,自称“濮越”人。
相传,雷神是布依族父系的图腾,也是正义的化身,布依族人民自古就信仰雷神。清朝中期,江西吉安府陈、罗、卢三姓汉人先后迁居马头村,并与当地布依族同胞杂居通婚、繁衍生息。自此,汉族的舞龙习俗与当地布依族同胞对雷神的信仰融合,形成了以雷神形象为特点的龙灯——濮越雷神龙灯。按祖制,舞濮越雷神龙灯要“玩三年、停三年”,且只在春节期间进行,以向雷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马头村的濮越雷神龙灯,有巨龙、大龙、小龙3条龙。舞龙灯时,村民皆要着青蓝色“龙衣”,与布依族传统服饰色调一致,是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审美的具体再现。此外,为了体现男女平等观念,马头村还组建了女子舞龙队,由于力气较小,女性负责舞小龙,共享耍龙灯的乐趣。
2024年4月11日,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之马头村活动现场。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俗称“地蚕会”。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地蚕交配的日子,不能动土,一旦动土就为地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破坏庄稼。地蚕是一大害虫,让其活动聚会,繁衍后代,就会危害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虽然是春耕农忙时节,布依族同胞在这一天都不下地干活,而是在家中炒制小吃“包谷花”,然后欢聚一堂,尽情对歌。同时,“包谷花”也指代地蚕,通过吃掉“地蚕”的方式,祈盼富足的生活。这种美好的愿望一直流传至今。
在“三月三”这一天,布依族男女青年还会以对歌的方式互诉衷肠、谈情说爱,在歌声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三月三”歌会以唱布依歌为主,唱腔主要有三滴水、四平腔、夹簧调等,内容分为古歌、酒歌、情歌和山歌四种。近年来,“三月三”歌会还增加了布依族舞蹈、篝火晚会等项目,并邀请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参加并表演节目,逐渐成为当地民族文化交流的大型民族风情盛会。
谢必菜说,为了更好地开展布依族民俗活动,村民们不仅自发组建布依山歌队、土歌队和布依舞蹈队,还自发捐款4万余元,在新寨组修建多彩文化大舞台,传承和发展布依族传统文化。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同胞首先要举行祭祀活动,一是敬告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为供奉祖先,以纪念祖先、感恩先祖。其次举行庆祝活动,布依族青年男女借此良机,通过甩花包、吹木叶、吹箫笛、弹月琴、拉二胡、对唱情歌等方式,选择心仪对象。
同时,新婚夫妇和外嫁女儿还会在“六月六”这天,携带粽子、糯米粑、花糯米饭、红糖以及面条等礼物回娘家拜年。新婚夫妇在这天上门认亲,外嫁女儿在这天回娘家与父母亲人团聚。因此,布依族同胞也称“六月六”为“过小年”。
记者 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