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女人戴在头上,男人用在马上。”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该地区蒙古族服饰中最华丽的部分,是最为典型的标志,素有“头饰之冠”的美称。它以繁复的形制、珍贵的用料、精湛的工艺,浓厚的民族特色,存在于世界服饰文化之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直观体现。
在鄂托克旗综合地质博物馆展陈着创造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总高10.3、周长6.38米、重1370斤的巨型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传统头饰,该作品由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巴图其其格用41个月的时间设计、制作而成。
巴图其其格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民族文化因各种原因而逐渐被遗忘或遗失。为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小随外祖母及母亲学习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及各种配饰制作技艺”。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不仅各旗区间有所不同,更是与内蒙古各盟市、旗区的大有不同。其特点为造型庄重,华贵;用料考究、精良;做工繁杂、精湛。主要由“希布阁”和“达如拉嘎”两大部分组成。“希布阁”,汉语称“连垂”,是系在胸前左右辫发上的发饰;“达如拉嘎”,汉语称“头戴”,包括额箍、后大片、两侧小片、挂串、两侧穗子、额穗子、坠饰等,体现着鄂尔多斯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目前制作鄂尔多斯市各旗区蒙古族头饰外,还尝试制作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地区的蒙古族头饰,下一步学习制作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头饰”巴图其其格说。
制作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是件容绘、缝、绣、镶嵌、编织、穿引、打制等工艺为一体的技艺,工匠有绘图、裁缝、金银匠人等。首先需要银匠制作银配件,然后将8层布料用面胶粘在一起,裁剪封边成头戴布板,把银片对齐缝制到头戴布板上面,然后将部分珊瑚松石及玛瑙用线串起来缝到布板上,另一部分珊瑚松石和银珠银链串起来做边垂吊在头戴上。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传统头饰以浓厚的民族特色存在于传统服饰文化之苑,其存在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21年,鄂尔多斯头饰手工技艺被列入鄂尔多斯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二十四年的实践中巴图其其格自成风格,其制作的代表作品多次参加了全国、全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并获得多项荣誉称号。除此之外,她制作配饰、手工艺品、毛毡、刺绣方面的手艺精湛。其中,她用纯银刺绣制作的鼻烟壶袋和其他配饰品,设计独特、具有创新性,曾获得了多项专利。
如今的巴图其其格一如既往地走在传承弘扬北疆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路上,不仅培养儿子从事这项事业,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及公益性展览,宣传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制作工艺。
作者 色音毕力格 额尔德尼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