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盛大街与东新路交会处,有一片近两万平方米的工业旧址,其中保留了大量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遗迹:老厂房、红砖墙、锈钢板、支撑厂房的混凝土框架……每当走到这里,就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工业气息。街口处耸立的两座游标卡尺形状的高大雕塑,凸显了这里的工业背景。从前,这里是吉林柴油机厂旧厂区,现在,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长春1948,长春首个由工业遗址改造而成的现代商业街区。
时尚的炫目和老工业的斑斑铁锈在这里有机融合,营造出的时空交错感令人恍惚。老吉柴人在这里能找到青葱岁月,年轻人也可以在时尚的引导下,对这里的前世生出几分敬畏之心。
缘起
吉林柴油机厂成立于1950年,曾有一个光辉且神秘的名字——国营六三六厂,20世纪50年代,曾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坦克高速柴油发动机。之后,他们又屡立战功,研制开发出各种船艇高速柴油机,填补了我国国防装备多项空白。
作为国家“一五”计划(1953-1957)的重点建设项目,吉林柴油机厂曾和第一汽车制造厂齐名,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建设的成果。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里形成了以工业生产为依托,包含居住、教育、娱乐、餐饮等多行业、自成体系的小城市区域,是东北城市规划建设的缩影。
厂区保存完整,建筑集中成片,见证了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厂区布局,还是建筑形态,甚至装饰细节都能找到那个时代的痕迹,具有较高的时代纪念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对柴油机厂的保护利用,丰富了长春城市文化遗产的种类。在长春紫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划定时,便提出加大对新中国时期建设成就和建筑设计创造的宣传,珍视长春在新中国国家发展历程中立下的不朽业绩。
吉林柴油机厂为相当数量的长春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互相熟悉,保留着良好的邻里交往模式。改造之前,很多居民希望能继续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里,可以经常怀念那个时代的单纯与似火的激情。
2009年,二道区将吉林柴油机厂文化区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畴。同年10月,万科集团在经过激烈竞争后,以10.01亿元的高价拿到了吉林柴油机厂生产区地块,土地溢价率达到107%。柴油机厂生活区的改造由此拉开帷幕。
改造
对吉林柴油机厂老厂区的改造,学术上称为城市公共空间重构,可以看做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新编辑、重新调整和定位。
老柴油机厂建于20世纪50年代,使用时间不长,虽然功能寿命结束,但物质寿命仍然存在。建筑坚固耐用,空间高大灵活,适应性较好,通过功能置换或改造,便可投入使用。利用这些废旧的工业建筑,较之新建能缩短周期,节约施工费用,也省去了建筑垃圾处理、场地处理、材料运输、开挖土方、建筑主体结构等环节。
企业在建设之初,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尤其生产区在给排水、电力电讯等方面的容量远大于民用建筑,开发时不必增加新的市政接口,只需在原设施基础上改变位置或改进设备即可,省去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
老柴油机厂的绿化很好,绿地率较高,厂区树木一般都已生长五六十年,一棵树的价值除了以木材价值计算外,还要看其所产生的氧气和蛋白质的价值,要以其在减轻大气污染、涵养水源、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等方面的价值来综合分析。保护利用这一区域,保留厂区建筑格局及风貌特征,适当保留城市低密度区,采用被动式设计方法,结合场地原有特征,避免大规模重新建设对地区生态小气候的影响,自然而然成为了老柴油机厂区改造的基本原则。
保护现有空间的设计工作由北京和首尔两地建筑师共同完成,重建的关键点是如何在建筑中保护现有空间,其结果就是建立一个社区,通过其规模、布局和使用的材料来回忆过去工厂的样子。
厂区内的一根烟囱、一段铁轨、一盏工作灯,只要它们在环境中是有故事的,有历史意义的,都被有效地利用起来。这样做,既可以模拟再现该地区的历史情境,充分激起人们在改造的新空间中的怀旧感;又能使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及构件成为新城市景观和环境的一部分。而后通过对老厂房的后工业化重建,使其更符合现代潮流。最后再用一条步行街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体相互交织在一起。由此,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历史感与炫目时尚感其存的城市公共社区,时光被缩短了,那段许多人不了解的峥嵘时代被永久地定格在了当下。
吉柴街区是一个在后工业时代将老工业区转化为工作和生活一体化社区的案例,代表了城市开发的一个新成果。2010年9月,由老厂房打造而成的历史文化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改造后的老柴油机厂生活区完整地呈现在长春市民面前,命名为“长春1948文化街区”。
来源:吉林文脉
责编:金秋枫
值班主任:张中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