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玉林路

旅游资讯 12 0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2017年,民谣歌手赵雷的《成都》火了,带给很多人关于成都和玉林路的美好畅想。其实,玉林路并不是一条路,它分东西南北四条路,小酒馆就在成都高新区玉林西路上。

阳光晴好的午后,在繁华的玉林西路商圈,逛逛独立设计师开的服装店,累了去火锅店涮涮毛肚,晚上再去小酒馆里坐一坐,听驻唱歌手唱歌。一打啤酒、三五好友,时光倒流20多年,聚在沙子堰片区、玉林西路艺术群落的艺术家们也常常这样不醉不休。

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持续推进,高新区玉林片区在小区改造、街巷提升、交通畅联等方面不断提档,实现了业态更新、环境升级。

如今,走到玉林路的尽头,看得见发展变化的“面子”,摸得着人文底蕴的“里子”,文艺中带着市井,既现代又充满人间烟火,矛盾又迷人。

闲适

最近这段时间,68岁的彭红成忙着为蓓蕾社区老党员工作室做展览布局。“墙上挂着的‘墨宝’,桌上归置好的手工书签,靠墙的木制篆刻作品都要有序陈列,工作室即将成为社区文化成果的展示窗口。”彭红成的退休生活很丰富,既担任着社区老年人协会理事,又是社区篆刻班的老师,还是成都高新玉林大市集老党员工作室文创产品摊的负责人。

“国庆假期天天忙着‘练摊’,我们的文创作品销售额最高的一天大概有800元,这笔钱可以用于协会的‘自我造血’。”彭红成说,退休前自己主要的娱乐方式是打麻将,没想到退休后反倒成了一名业余的文艺工作者。在开班教授篆刻的近3年时间里,先后有七八十人来向他学习。“有老有少,有的学生还住得比较远,玉林这一片的艺术底蕴还是很吸引人的。”

要说艺术底蕴,就离不开沙子堰,沙子堰到玉林西路是一个自发形成的成熟小街巷式社区,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沙子堰集中修建了许多为政府单位和企业配套的家属楼,一些对居民来说并不适宜居住的无隔断大开间却适用于创作和文化沙龙。这种偶然,使得周春芽、何多苓、翟永明等艺术家陆续定居于此。

随着画家、诗人、音乐人在此聚集,酒吧、餐馆、服装店迅速增多。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以沙子堰为中心“自然生长”出一个开放式艺术园区。在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眼中,艺术家可能只是一群无所事事但又有礼有节的青年人,能成为邻居是一种缘分,市井与文艺的融合自然而然。

在一篇回忆沙子堰的文章中,画家何多苓写道,“那么多人全部聚集到了一起,开始是在小酒馆,后来又有了白夜酒吧,艺术家们有了混的地方,天天晚上到那儿去喝酒,都凑到一起”。画家周春芽说,沙子堰是个将生活、交际、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地方。

从沙子堰到玉林西路再到蓓蕾社区,人们因为对文艺共同的爱好聚集到了一起,就像大部分外地游客是因为赵雷的《成都》前来。

“我觉得人还是少做一些‘快闪’事,在墨韵书香中看淡名利,闲适生活。”彭红成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穿越时空的文艺情节暗中滋养的玉林生态。

变迁

“人生有梦,跨界无限。”当这8个字与成都一隅方寸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明联系起来时,就变得更具象化了。

测量、设计、画图……赵明的室内设计公司还在繁华地段的高楼大厦里时,他的生活节奏与普通上班族并无两样。2023年初,他决定把公司从“格子间”搬到玉林。

于是,火烧堰巷17号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长条形店铺“装”下了赵明的公司,办公区和对外营业的铺面只有一墙之隔。弥漫着咖啡香的空间里陈列着周边社区居民或手工爱好者的作品。精美的串珠、拉菲草编织包、陶瓷器皿……赵明开始“玩”设计,募集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纯手工设计品,最终达到孵化团队的目的。

老院老房子,小街小巷子,沿街一溜小铺子。赵明提到公司选址时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看中了小巷接地气、聚人气的氛围感。可别小看这些小巷、小铺,不少租下商铺创业的都是年轻人,开起了书店、咖啡店、文创用品店、烧烤摊、麻将馆、卤菜店,诗和远方与市井小馆的飘香“锅气”融合在一起,顺着风飘来,招呼人走进去。

当你走进一家大门敞开的书店,一场精彩的新书分享会可能正在举行。你或许能看到有的人在热情互动,有的人在蹑手蹑脚地寻找空位,也有人捧着啤酒沉思。人是流动的,语言是流动的,思想也是流动的。

赵明的心安之地在临街店铺里,而更多把玉林西路作为“精神老家”的年轻人把奋斗的半径画得更大,他们走过了“玉林路”的尽头,选择了几公里外的孵化园、交子大道,甚至再往南来到了新川创新科技园。

创新创业的热潮始终在滋长、在澎湃、在蔓延。

1988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一片油菜花地里破土动工。彼时的玉林片区,远没有今天这般热闹,除了职工宿舍,就是大片的农田。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高新区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电缆厂、西南通信研究所、成都电视设备厂相继建成。

城镇化的“风”吹过,阡陌变迁,这里长出了一个个初具现代小区雏形的院落、一间间诗人和画家聚集的酒吧,还有艺术家们的“大开间”工作室。202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1.2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玉林也悄然“变脸”,拥有30多年历史的片区正焕发青春。

如今,成都高新区逾75万名“双创”人才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90%。近5年来,成都高新区户籍人口持续走高,年均增长5万余人,经营主体累计存量近37万户。

越来越多的人在这座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中打拼出一番天地,试图在明确的半径中平衡工作与生活。

活力

“他们都喊我廖妹儿,找廖妹儿办事,靠谱!”每天早上7点50分,玉林青年火锅店老板廖小凤的闹钟准时响起,洗漱完毕下楼,三五邻居打个照面,喊得亲切。一墙之隔就是她和家人开了10年的火锅店,8点多开店,最晚凌晨2点关店,拉起和合上卷帘门的那个人一定是廖小凤。

“青年火锅最早开在玉林老小区的民房里,随后就近换了几个店面,最终开到了白云街,转来转去没转出玉林这一片。”廖小凤说,玉林片区的街巷依旧弯弯绕绕没变过方向,街巷的景观却日新月异。老旧小区斑驳的外墙不见了,一排排路灯照亮了回家的巷子。“就像我的火锅店,店面要装修升级、服务员会流动、菜品也要更新,不变的是味道和品质,是对不同食客味蕾的惬意满足。”

新或旧并非判断对错的标准。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成都高新区提出,“无一米不规划、无一米不管理”,高新区计划在包括玉林在内的9个片区实施近百个项目的规划改造工作,预计在3年时间内投入92亿元。

“作为居民区,要考虑居民的生活感受;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打卡点,要考虑游客的深度体验;作为商业街区,要考虑营商环境。所以我们将街区动静分区,充分保留老成都居民生活区,适当发展商业,利用闲置空间引入文创机构进驻。我们希望城市发展有序,且保持它的活力。”《从沙子堰到玉林西路》一书的主编杨凯在后记中写道。

从青年火锅店吃完火锅出来,走上几分钟便看到“十元快剪”店的老板正在给老街坊剃须,转个弯看到一间安静惬意的书店,低头一闻,身上的火锅味儿还没散,有点不好意思走进店里,怕扰了一方清静。接着逛,你又被装饰一新的艺术墙吸引了目光,啧啧赞叹高墙上的涂鸦灵动斑斓……片区的金边银角里处处写满了“治理文章”。

城市的有机更新让玉林的商业热潮越发澎湃。“天天下午都在排队,每年能挣不少钱吧?”“这个咋能随便说呢?”面对街坊的打趣,廖小凤说赚多赚少都是商业机密。

店主们不会告诉你营业额、房东也不会告诉你商铺的租金,但街上那络绎不绝的人群,一间间排着长队的小店,社交网络上热度不减的city walk(城市漫步)指南,无一不证明着玉林片区的商圈含金量。就在距离青年火锅店步行仅需5分钟的火烧堰巷,曾举办过一次“高新玉林大市集”,110多位摊主利用两天时间“练摊”,文创艺术、特色美食,不临街、不靠路的小巷里,摊主们用两天时间实现了42万余元的成交额。

30年前,沙子堰自发聚集而成的艺术部落成了艺术家的摇篮;小酒馆、白夜酒吧的相继落成,改变了人们对酒吧只卖酒水不卖餐食的印象;热情而包容的成都催生了广为传唱的《成都》,让玉林西路再次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玉林路的灯光星星点点,不会有都熄灭的时候,就像日新月异的城市更新,变化于无声处,发生在角角落落。 (作者:刘 畅 来源:经济日报)

标签: 玉林 玉林路 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