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襄阳市的深山之中,隐藏着一个令人惊叹的“土豪”村——尧治河村。
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湖北省最富有的村庄之一。
村民们个个住别墅,开豪车,过着令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更令人瞩目的是,村集体资产已经突破80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村”。
然而,这样的巨变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什么让一个偏远山村在短短三十年间实现如此惊人的蜕变?
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的深山里,有一个名叫尧治河的小山村。
这个村子的名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尧帝之子丹朱曾被流放至此,尧帝来此探望儿子时,顺便和丹朱一起治理山水,造福百姓。
后人为纪念尧帝的功德,便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尧治河”,然而,这个村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贫困的代名词。
尧治河村地处神农架、房县、保康三县(区)交界处,平均海拔16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
村子四面环山,耕地稀少,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尧治河村还是一个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的地方。
村里既不通公路,也没有电力供应,村民们的日常交通全靠步行,遇到紧急情况只能靠吼叫传递信息,大部分村民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村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村民们住的是茅草屋,冬天寒风凛冽,屋内外温差不大,他们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照明,吃的是政府分配的供应粮,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
由于土地贫瘠,全村人均粮食产量不足300斤,许多人常年吃不饱肚子。
最让人揪心的是,由于交通闭塞,村民们生病后很难及时就医,有些重病患者只能在家里等待命运的安排,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样的生活状况,让尧治河村成为了当时保康县最出名的贫困村之一。
直到1988年的冬天,一位名叫孙开林的乡村教师走马上任,成为尧治河村的新任支书,没想到这彻底改变了尧治河村的命运。
变革之路的开启
孙开林第一次来到尧治河村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从未见过如此贫穷的地方,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
看着村民们艰难的生活状况,孙开林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自己任职期间,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改善生活条件。
经过深思熟虑,孙开林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只有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村民们才能走出大山,才有机会创造财富。
然而,当他提出修路的想法时,却遭到了村民们的强烈反对,大家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觉得穷了这么多年,日子也就这样过了。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孙开林并没有放弃。
他独自一人拿着钢钎和铁锤,开始在梨花山的悬岩峭壁上凿石开路,他的执着打动了一些年轻村民,他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修通道路,才能让下一代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孙开林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修路的队伍。
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吃苦,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村民们的手上磨出了血泡,身体常常累得瘫坐在地上,但他们从未放弃。
他们坚信,眼前正在修建的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更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
经过60多天的艰苦奋战,村民们终于在梨花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6公里的石渣路。
当第一辆汽车终于能够开进村子时,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条石渣路的修通,为尧治河村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村民们尝到了修路的甜头,决心继续努力。
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一年修一段,一段比一段长,最终修建了总长136公里的环村公路网络。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些道路全部由村民自筹资金修建,没有向国家申请过一分钱的补助。
随着道路的开通,尧治河村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村民们发现,他们脚下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
原来,尧治河村地处我国第四大磷矿中心地带,拥有高达15亿吨的磷矿石储量。
在孙开林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有计划地开发磷矿资源。
最初,他们只能靠人工开采,效率低下,但随着收入的增加,村里逐步购置了大型采掘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尧治河村已形成年产350万吨磷矿石和5万吨精细磷化工产品的规模,年产值高达20多亿元。
然而,孙开林和村民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他们意识到,矿产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必须未雨绸缪,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于是,他们决定在马面河上修建水电站。
水电站的建设过程并不顺利,村民们肩挑背驮,将数千吨建筑材料运送到陡峭的工地。
眼看大坝即将竣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却将半年的心血冲毁殆尽,面对这样的打击,村民们很快重拾信心,齐心协力重建大坝。
经过不懈努力,尧治河村不仅建成了自己的水电站,还收购了周边的其他电站。
如今,村里拥有10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1.2亿度,为村集体带来4000多万元的收入。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尧治河村开始着手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他们建设了学校、医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
但村里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
孙开林敏锐地发现,尧治河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村子紧邻著名的野人洞、野人谷和神农架,拥有4大谷26峡等67处独特景观,于是,他们开始规划发展旅游业。
2006年,尧治河村大胆出击,以320万元的价格买断了房县桥上乡野人洞、野人谷两个景区50年的经营权。
三年后,他们又投资8000万元对这两个景区进行升级改造。
这一决策很快见效,当年就实现了1000万元的利润。
之后,他们投入20多亿元完善旅游设施,开发了原始森林自然观光、珍稀花卉观赏等五大旅游项目。
村里还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服务业,让更多村民从旅游业中受益。
经过多年努力,尧治河村、野人洞和野人谷先后晋级为4A级景区。
如今,尧治河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多元。
昔日的贫困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共同富裕
2022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上缴利税3.8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80亿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财富并没有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
村里现有164户、729人,人均纯收入突破8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别墅,开上了私家车。
村里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学生上学免费,老人住养老院免费,小区卫生室就诊免费,村里还设立了学生升学奖励政策,鼓励年轻人追求更高的学历。
村里还提出了“十个一”文化建设方案,要求每个家庭都要摆放一件艺术品、挂一幅书法、贴一幅画作,每个村民都要能背诵一首诗、讲述一个故事、唱一首歌等。
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让尧治河村的发展更加全面和谐。
尧治河村的巨变引起了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国山区幸福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然而,对于尧治河村的村民们来说,最大的荣誉莫过于自己亲手创造的美好生活。
尧治河村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规划、持续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尧治河村的故事,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展现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