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旅游,每一个游客团队都会配备两名导游。这一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景点介绍,更是出于一种对游客“管控”的方式,确保他们不会随意行动。最初,我对这两位“随行者”感到好奇,但逐渐发现她们的角色不仅仅是“监督”,更多的是一种让人倍感亲切的陪伴。
在朝鲜的几天里,我与两位导游相处融洽,渐渐对她们的“职业态度”有了些许了解。她们总会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拒绝某些请求,态度温柔,甚至让你觉得并非她们的故意,而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她们的回答中,从来不会直接说“不可以”,而是巧妙地给出解释,让我们不觉得是被“约束”。或许这种细致的沟通技巧,正是经过了专业培训的体现。
朝鲜对拍照有严格的限制,只允许拍摄积极向上的内容。
沿途经过的每一个车站,无论车站大小,红彤彤的标语和画像随处可见。
走进羊角岛酒店
抵达平壤后,我们的第一站是羊角岛酒店,这家建于1995年的特级酒店,坐落在大同江的中心。因岛屿形状酷似羊角,故得名“羊角岛”。这里主要接待外国游客,淡季时显得格外安静。虽说是“特级酒店”,但酒店的房间条件更像国内的三星宾馆,设施简单却温馨。而这样的“朴素”,倒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味道。
平壤和我之前去过的哈瓦那颇有几分相似——同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配给制,教育和医疗皆为免费。哈瓦那是热情洋溢的,而平壤则给人一种冷静与隐忍的气质。这样的对比,让我在旅行中不断感受不同国家之间的微妙差异。
色彩大胆,最高的建筑达到了70层。拍摄这些高楼大厦,是我们导游非常支持甚至鼓励的,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国家建设成果的象征!
在朝鲜的街头
导游告诉我们,平壤的黎明大街是朝鲜的高级街区,高楼林立、设计现代,是朝鲜“建设成果”的象征。我也因此留意起周边的建筑和街景。她还教我们一个辨别民宅与办公楼的“小技巧”:有阳台的是民宅,反之则是办公楼。尽管这里的阳台鲜见有人,敞开式设计也显得“空荡”。朝鲜人的生活似乎被一种“统一性”所笼罩,每个阳台的陈设都几乎一样,极少有杂物,整洁得有些特别。
街头的夜景并不算明亮,即使是在平壤最繁华的街道上,灯火也较为昏暗。在朝鲜旅行的日子里,我见到的面庞大多平静且严肃。导游告诉我,朝鲜人极少在公共场合表现情绪,哪怕是小孩,脸上也鲜有笑容,但他们眼中并无麻木,而是一种平和与好奇的神情。这种“陌生感”,让我不禁思索其中的原因。
虽然导游声称这里的入住率超过80%,但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小李是我们的女导游之一,年仅23岁,去年刚开始从事导游工作。她画着精致的眼线,随身背着双肩包,显得干练又亲和。尽管从未出过国,她的汉语却让人惊叹,不仅流利,还能熟练使用成语。小李是朝鲜旅游大学的毕业生,她告诉我,朝鲜的导游通过带团、交流等机会不断提升语言技能。
我们的一次闲聊中,我问起朝鲜的婚恋观。小李解释道,朝鲜女性择偶的首要条件是服过兵役,其次是大学毕业生。朝鲜女性自小在学校接受礼仪、唱歌和跳舞的训练,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她们普遍温柔、细致,对家庭充满依赖与向往。她们的言行举止朴素而自然,日常装扮更是简单大方,蝴蝶结、及膝裙、肉色丝袜在朝鲜女性中极为常见。
平壤街头的女警,每一位都是精心挑选的美女!不过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拍摄警察,她们通常会避开镜头。
平壤的购物与物价
朝鲜的平均工资大约为400元人民币。在朝鲜,工人的收入相对较高,科学家、教师、医生和涉外工作者的收入更是如此。
在平壤的光复地区商业中心,这是少数外国人可以用朝币消费的地方。三层的购物中心,一层卖食品日用品,二层有服装和乐器,三层则是餐饮区,还设有免费儿童乐园。尽管朝鲜的物价水平较低,但这里的商品价格却不便宜,甚至有些比国内还要贵。例如,一条朝鲜国产的烟售价高达260元,一辆自行车650元人民币。而商场里,中国制造的充电宝也要100元。高昂的物价在某种程度上令我意外,也让我感受到朝鲜与外界的“断层”。
导游告诉我,在朝鲜,民众并不使用“工资”一词,而称为“生活费”。每月生活费用于日常开支,国家还会发放粮票、布票等物资,保障基本生活所需。朝鲜的平均月收入约为400元人民币,而导游的收入稍高,约为600元。尽管收入不高,但生活保障较为完善,三大“免费”政策——住房、医疗和教育,成为朝鲜人最为骄傲的福利。
在朝鲜,人才流动性较低,许多人一旦进入某个行业,就会在那里稳定工作,直至退休。
朝鲜人的娱乐生活
在平壤的凯旋游乐场,我原以为朝鲜的娱乐活动会十分陈旧,没想到游客络绎不绝。外国游客可以不排队直接体验,但价格却不菲,一趟碰碰车或过山车的费用相当于国际水准。这一幕改变了我对朝鲜娱乐活动的“刻板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对穿着和发型有着严格的规定。牛仔裤被视为资产阶级的象征而禁止穿着,发型也有明确限制。与小李聊到染发问题,她一开始误解我指的是老年人染黑发。当我解释是染成彩色时,她笑着说,尽管朝鲜人可以染发,但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出格”的颜色,因为黑色才是“最好”的选择。
朴素却真挚的饮食体验
对于朝鲜的饮食,我本以为会异常简单,但实际却充满了“小惊喜”。在玉流馆,朝鲜的冷面与我熟悉的东北风味截然不同,偏咸的辣白菜更是让我念念不忘。当地的烤肉偏肥,吃起来虽不惊艳,但朴实的味道让人感到温暖。在公园的草地上,围坐的人们煮着烤肉、喝着酒,热闹又有生活气息。
导游告诉我,朝鲜人并非“不爱喝酒”。有一次,当我问起朝鲜人是否会因酒而吵架,另一位导游笑着回应:“我们也是人,偶尔也会吵架、打架,只是比较少罢了。”
别样的城市与交通
朝鲜的城市交通设施相对老旧,高速公路凹凸不平,车辆数量稀少,大部分人依赖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出行。地铁作为平壤交通的“核心”,车厢内相当安静,壁画大多采用马赛克拼成,细致却不算奢华。地铁票价也几乎象征性收取,市民们自觉排队,显得有序安静。
公交车和电车拥挤却井然有序,车上没有广告,站牌上展示的仅是风景图片。这种无商业广告的交通环境,在这个物质不算丰饶的国度里,显得特别而纯粹。
在乡村,道路多为土路,鲜见车辆,农民的耕作依赖人力和牛力。平壤与农村的差距显而易见,乡村的生活相对简单,行人更多依靠步行。
在朝鲜,三个“免费”的政策——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构成了他们最为骄傲的社会福利。
在朝鲜的短暂旅程中,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不同面貌。导游带我们走过指定的景点、解说建设成就,但我也隐约感受到一种“表演”与“真实”并存的矛盾。和其他游客交流时,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有人感到失望,有人觉得新奇,也有人怀疑自己所见的一切是否真实。
究竟哪一面是真实的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