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如何端稳“生态碗”?

旅游资讯 13 0

“靠山吃山”如何端稳“生态碗”?(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阅读提示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也非常脆弱。近年来,当地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边界,引导阿里地区、日喀则等地,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做好平衡,倡导绿色低碳旅游。

大朵的白云垂在蓝蓝的天幕,清脆的驼铃声随风荡到远方;山和山不能相遇,人和人千里相逢……在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的冈仁波齐山脚下,经幡广场前,天南地北的游客前来打卡,远处一间标着“垃圾银行”的小屋吸引着一些游客的目光。

近日,记者在巴嘎乡采访时了解到,为破解随人流逐渐增加带来的景区垃圾收运难题,2018年,这里开始探索设置“垃圾银行”,采取“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营模式,鼓励游客和村民在景区捡拾垃圾,以此兑换奖品。

西藏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不过生态环境也非常脆弱。近年来,当地坚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边界,引导阿里地区、日喀则等地,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做好平衡,倡导绿色低碳旅游。

村民放下牧鞭,吃上“旅游饭”

“以前我的工作就是陪游客转山,一般3天回不了家;现在我把3匹马入股牦牛运输队,转行当酒店服务员,月收入8000元,还能把在酒店学到的管理经验教给开民宿的妻子。”岗莎村村民旦增群培,见证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与转型,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家日子也越过越好。

冈仁波齐藏语译为“雪山之王”,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56米。冈仁波齐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今年4月20日至10月15日,冈仁波齐景区接待游客5万余名,其中国内约3.7万名、国外1.3万余名。

岗莎村是通往冈仁波齐的必经之路,也是游客住宿和补给物资的首选之地。20世纪80年代起,依托冈仁波齐独特的旅游资源,岗莎村的88户村民放下牧鞭,以入股的形式自发组织牦牛运输队,帮助游客运送行李物品。

发展至今,村里成立了西藏冈仁布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包括8家集体经济实体,从餐饮、住宿到运送物资等方面提供一条龙、规范化旅游服务,成为阿里地区“集体经济第一村”。

2024年1月1日至8月31日,珠峰景区共接待游客40万人,收入8213万元,同比增长0.6%。目前,来冈仁波齐的游客已经从最初的每年三四千人,增长到每年四五万人,越来越高的人气给环境保护带来不小的压力。

“垃圾银行”已收集垃圾约60吨

岗莎村村民“靠山吃山”,却没有“坐吃山空”,在吃旅游饭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端稳“生态碗”。

“在‘垃圾银行’,村民和游客可以用捡拾的垃圾兑换胸牌、钥匙扣、冰箱贴等纪念品。”巴嘎乡政府工作人员苏娜央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垃圾银行”已兑换8000多件礼品,收集垃圾约60吨。

岗莎村党总支书记久美多吉表示,除了“垃圾银行”,村里还利用旅游淡季,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组织服务人员参加旅游业务、厨艺、普通话、英语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还开办农牧民夜校培训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同时,每年岗莎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拿出20余万元,用于转山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前,村民认识到了保护生态就是保住饭碗,参与‘垃圾银行’等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很高,有效维护冈仁波齐的生态环境。”久美多吉说。

源头治理,呵护珠峰“美丽容颜”

10月11日,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世界之巅”——珠峰诗歌音乐会在日喀则市扎西宗乡上演。近年来,类似有助于扩大珠峰文化旅游社会影响力的活动不时上演。

云雾笼罩的珠穆朗玛峰、人气满满的“我在珠峰很想你”路牌、整齐安置的户外帐篷……在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的西坡珠峰大本营,记者看到,不少人在与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合影,翘首以待“日照金山”奇观。

珠峰大本营海拔超过5200米,与珠峰直线距离19公里。这里是允许游客踏足的最高区域,也是登山者、科考者继续向上攀登的第一站。

定日县文旅局局长肖文海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围绕把珠峰景区打造成“最生态、最人文、最智慧、最和谐、最美丽”的“世界一流自然保护区、世界一流生态景区”目标,加大珠峰大本营区域生态环保工作源头治理力度,呵护珠峰“美丽容颜”。

定日县也在打造帐篷平台、观景平台等旅游设施的同时,加强登山垃圾、大本营垃圾整治工作,对营地商户进行专人管理和“门前三包”,每周对清运垃圾登记造册,每年与登山管理机构等签订环境保护协议书并制定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县级挂牌督办制度等文件,多管齐下维持生态原貌。

据统计,2018年以来,珠峰景区及沿线清运垃圾约3288吨。今年1月~7月清运垃圾约517吨。

眼下,定日县正在推进智慧珠峰景区建设项目,搭建全县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后,将有助于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肖文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