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博物馆内举行的活动。
讲述人: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馆长 杜娟
整理:本报记者 占悦
半小时挑战、一小时坚持、三小时不倦……外国青少年们拿起鲁班锁文创,愣是要拼成功才罢休,里里外外围了好多圈。
不久前,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上,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博物馆)展台吸引了一大波粉丝,这正是中国技艺扬名海外的缩影。
在上海杨浦滨江,集聚人民智慧、收纳诸多技艺的博物馆,经过5年淬炼焕发生机,去年11月开门迎客,现在已然成为市民游客又一打卡新地标。此前,从来没有人能料想,一座工业老厂房可以修缮蜕变为现代化文博场馆,且成为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展馆。
这几天,杜娟及博物馆工作团队正策划以里昂世界技能大赛为主题的新一期临展,“还原里昂赛场,讲述中国参赛选手的故事,计划展示上海选手首次获得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按照计划,该临展将于11月底推出。
修旧如旧的巧思
面对“这座城市能留下怎样的技能遗产”的提问,上海郑重承诺:建造一座国际技能博物馆,为世界留下丰厚的技能遗产。2018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上海市政府、世界技能组织三方签署《世界技能博物馆合作协议书》。
没有先例,也没人知道如何展示技能,如同摸黑过河。“当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建了筹建团队,决定汇聚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杜娟回忆,在杨浦区的帮助下,找到了杨浦滨江的一处工业遗产——永安栈房。这座风格独特的百年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恰好是上海技能的生动呈现。
选址确定后,杜娟曾陪同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实地考察。爬上永安栈房楼顶,一层层仓储式结构错落有致,耳畔仿佛回荡起纺织厂的机器轰鸣声。眼前黄浦江对岸浦东陆家嘴地标清晰可见,历史与现代同框交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通过竞标接过修缮改造重任,保留经典的八角棱柱、墙面、天花板等,整栋建筑修旧如旧。
小动作,大改变。为了不破坏整体结构,整座博物馆看不到空调外机——筹备团队特地将地面做厚一层,在楼体内部开辟放置外机的设备房,层层连线,让风从地上吹来。而在中庭,上下两个圆环组成无限循环的世界引擎装置,63个金属小球运动、碰撞,传递出不同技术背景、文化背景、职业背景的匠人们在世界体系里相互交流、切磋的寓意,也为展馆增添了现代感与国际范。
集思广益,每个人都在抢抓工程进度,等到世界技能博物馆开门迎客之时,世界技能组织成员纷纷表示:太惊艳了,不愧是上海的能工巧匠!
了解技能的窗口
开馆之后,博物馆工作团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运营好博物馆。
“要想吸引观众,就得不断推出临展与特别展。”杜娟和博物馆工作团队研究起可以延伸展陈的中国技艺,从瓷器、刺绣等经典非遗入手,将其“前世今生”引入博物馆。于是,在团队的策划下,今年5月迎来首个临展“化土成金——世界陶瓷技艺展”。
博物馆内,体验驾驶“复兴号”、制作汽车喷绘涂鸦等互动性技能体验项目的场地,早已成为青少年的乐园。数据显示,自今年8月从预约制改为面向个人免预约后,博物馆客流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不仅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更能传递出技能的作用。哪怕他们以后不从事技能工作,也能打开人生‘另一扇窗’。”在杜娟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策划下,每周末技能博物馆都上演着不同的“技能工坊”,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木工、花艺等技艺,周周不重样。此外,世界技能博物馆已与22所高校、中小学建立合作联盟,邀请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和全国技能大师开讲,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技能启蒙教育与实践,激发年轻人追求技能类职业发展的热情。
两年后,世界技能大赛将来到上海。“最近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提升博物馆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为两年后的世界技能大赛预热。”杜娟说,“博物馆是人们了解技能的窗口,希望到那时,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展示技能的舞台、青少年技能实践的基地和国际技能交流合作的平台。”
作者:占悦
文:本报记者 占悦 图:馆方供图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