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交通跨越:从徽楚古道到路网纵横,文化脉络下的现代化进程

旅游资讯 14 0

金寨,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其交通发展从徽楚古道的古朴风貌到今日路网纵横的现代景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化之魂引领下全县人民接续奋斗,金寨交通实现了质的飞跃,每一条新建的道路不仅仅是通行的通道,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勾勒出了金寨交通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

古道筑梦,铺就开拓之路。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许多古老的道路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徽楚古道便是其中之一。这条著名的古道系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商人经商、赶集、长期往来穿行而自然形成,全程360里(从安徽金寨到湖北英山)。徽楚古道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串联起三省的文化精华,不仅是古代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理想之地。

随着交通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年的古道如今已化作历史的印记,徽楚古道保存完好者唯有安徽金寨帽顶山段,因依山傍水、道路险峻、人烟稀少而得以保存,铭刻在金寨的大地上,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变迁。石板路上,每一块青石都仿佛诉说着过往商队的故事;古道旁,每一棵树都见证了无数行人匆匆的脚步。沿途的村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淳朴与宁静。它不仅是过往商旅的见证,更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曾经的金寨人只有从这里走出去,才有摆脱贫苦的机会。它不仅是一条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更是一幅生动描绘交通文化的长卷。

春华秋实,铺就希望之路。金寨县地处大别山北麓,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势南高北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交通十分不便,生产生活所需物资,主要依靠人力和史河、西淠河的竹排(即毛竹制作的竹筏)运输。改革开放初期,为改善山区陆路交通落后状况,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接续奋斗,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境内各区、乡基本实现通车,但道路大多为砂石路,路面较窄,等级较低。80年代初,全县掀起新一轮修路高潮,县境主干道路得到改造升级。同时,乡村两级劈山炸石,修建到村、到组公路,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至90年代末,全县各类公路通车里程数增加至3000千米左右,实现县内公路大循环,乡镇内公路小循环。县城至七个区及部分乡镇,开通了客运班车,极大方便了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金寨人民依靠一条条铺满希望的道路,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奔向幸福大道。

路网纵横,铺就振兴之路。步入新时代的快车道,金寨交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在国家、省、市交通运输部门支持下,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于2009年顺利通车,“两路”如两条巨龙穿越绵延的大别山,向西奔向祖国的西南边陲,向东飞越江苏、上海,彻底改变了金寨区位落后的状况。金寨县相继建成了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中国红岭公路等多条交通要道,构建了“内联外通、环境优美、绿色出行”的交通网络。目前,全县公路实际通车里程达59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公里,国道185公里,省道512公里,县道736公里,乡道1218公里,村道3212公里,公路密度达152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依托,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筋络,村组道路相联通,公共交通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当前,G4222和襄高速正在紧锣密鼓加速推进,而S94天堂寨支线高速公路也已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辐射金寨全域23个乡镇,极大改善老区群众出行条件,成为激活大别山腹地旅游、产业资源开发的绿色振兴发展之路。

大道如虹踏歌行,交通巨变绘新卷。追溯往昔,徽楚古道承载着千年岁月的沉淀;而今,金寨的路网纵横交错,展现着时代的风华。每一次跨越,每一座桥梁,都彰显着崭新的风貌,金寨交通的质变,如同破茧成蝶,展翅高飞。越加宽广的道路不仅织就了金寨山川的锦绣,更激发了全域旅游的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陈德基)‌

标签: 交通 金寨 陈德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