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艺术——探寻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起点

旅游攻略 17 0

如果说佛教文化艺术进入中国是一场诗意而久远的旅程,那么,克孜尔石窟就是这场旅途的零公里界桩,也是最古老、最初始的中国佛教文化宫殿。

克孜尔石窟,就是佛教文化东渐的最早见证。

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的悬崖上,距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公里。

克孜尔千佛洞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术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都有特殊的价值。

佛教正是顺着丝绸之路一路走来。

龟兹,现在的新疆库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边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古西域北道上的大国。《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能铸铁,有铅;姑墨出铜。”“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奏言: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

在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经大夏、安息、大月氏,并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传入龟兹。

公元一世纪,约东汉明帝时,佛教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兴盛佛教没落,佛教在新疆兴盛了1000多年。而佛教东传的同时,也带来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龟兹石窟艺术。

位于龟兹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5-8世纪达到鼎盛,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四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已很兴盛,不仅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还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画师等,大兴土木建造气势恢宏的克孜尔千佛洞。

历代龟兹王对这项工作都极为重视。到公元七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达到极盛。

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共有349窟,有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其中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出生在这里

有考证称,中国古代有名的高僧——鸠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

鸠摩罗什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直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译著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论》《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等,对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另一种为佛殿。

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据介绍,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券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

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每个菱形格里绘一个“本生故事”。不少学者认为,菱形格是须弥山的意象转换而来,这也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重要特点。

西方探险队劫掠大量精美壁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

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这当然被那些探险队从新疆劫掠而走的。

值得万分庆幸的是,克孜尔石窟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艺术特色最鲜明、历史价值最珍贵的人类艺术瑰宝石窟壁画,一部分还是幸运地保护下来了。

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可挛石窟寺群,也是反映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除了宗教内容以外,克孜尔石窟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

2014年,克孜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发现历程,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蓝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