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绿色生态促彝乡团结发展

旅游资讯 9 0

旧屋基彝族乡“火把节”系列活动。

旧屋基彝族乡大补懂村一景。

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地处滇、黔两省接合部,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民族群众,是曲靖市唯一的彝族乡,曾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等称号。近年来,旧屋基彝族乡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谱写了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新篇章,绘就了“生态家园·美丽彝乡”的生动画卷。

挖掘乡村生态潜力

推行“生态+产业”模式

走进旧屋基彝族乡安木勒村委会洋洞脚村,漫山遍野的脐橙长势喜人,即将迎来采摘期。“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好,山清水秀,我种植的脐橙浇的是山泉水、施的是农家肥,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采摘游玩,反馈都非常好,也给我增加了不少收入。”洋洞脚村脐橙基地负责人何荣刚说。

该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种植野山桃7000余亩,建立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推广和示范基地480亩,同时在林间试种金线莲、重楼、黄精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有效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青山守护工程

推行“生态+旅游”模式

该乡立足绿色生态,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4.5%,拥有猕猴、白腹锦鸡、红椿等2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猕猴数量从340余只增加到2200余只。依托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该乡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那色峰海、野猴谷、“小三峡”等旅游景区,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在法湾村委会小寨村,村民张家香笑着说:“我们这里环境很好,来玩的人也多,我开了农家乐和小卖部,生意不错,生活越来越好了。”目前,全乡共有农家乐30余家,每家月收入达2万元。

探索“五式”治理方式

推行“生态+自治”模式

该乡将强化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效结合,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注重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到民族团结工作中,选优配强“领头人”。乡党委政府班子配备4名少数民族干部,吸纳18名少数民族干部进入村“三委”参与基层工作。深入开展“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活动,推动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我们村一直推行‘五式’治理模式,即民约式治村、标杆式带人、积分式鼓励、激励式育人、鱼水式聚人,村民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村民们亲如一家、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法湾村党总支书记杨艳介绍。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推行“生态+文化”模式

该乡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投资3800余万元实施集中供水“光伏提水”工程,让群众用上了自来水;投资900余万元硬化猴谷公路,打通出省通道;投资1800余万元实施板旧线油化改造等工程,实现道路、庭院全面硬化;投资300余万元完善垃圾处理设施设备,提升了人居环境。

该乡积极推行“生态+文化”模式,聚焦文化认同,开展系列民族团结宣传交流活动;以家庭教育、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各族群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展演,通过原生态歌曲、特色舞狮等民俗形式展现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生活;通过“党员带群众、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家长”,形成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优势。近年来,旧屋基彝族乡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情的生态发展之路,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们注重推动各民族融合发展,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治理为平台,持续强化民生保障,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充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今年全乡接待游客9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万元。未来三年,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产值可突破千万元。”旧屋基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施书表示。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