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让古村“活”起来

旅游资讯 9 0

□李华诚 杨庆聪 文/图

顶着秋风,车行至瑞金市九堡镇大山深处,只见洁白的民房点缀在漫山绿意之间,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巷曲径通幽,客家古宗祠群静静矗立村中,斑驳的墙上“中国传统村落”的铭牌赫然在目。

近年来,瑞金市加大对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一批古村落的文旅融合开发,积极探索古村落保护办法和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利用新路径,让越来越多古村落不断焕发新魅力。

2022年,瑞金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至今,瑞金共有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3个省级传统村落,分布在叶坪、九堡、武阳、壬田等6个乡镇。

培育“土专家” 护好传家宝

深秋时节,来到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罗氏大宗祠、罗应文公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等十几座古祠映入眼帘,这些古祠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步入罗氏大公祠,屋顶的四只金狮尤为显眼,身形魁梧,金光闪闪。“那个金狮子当年残损了,由我当时一刀一刻重新制作补齐!”瑞金市客家祠堂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罗光法一边说,一边又开始四处端详着古祠内的砖瓦梁墙。

“这些祠堂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像马头墙、橱窗、瓦面这些易损坏的部件常需要替换维护,力求修旧如旧。”70多岁的罗光法从年少就开始学习木匠手艺,逐渐成为瑞金客家祠堂营造技艺领域的老师傅,数十年下来已经成为能够独自绘制图纸、主导祠堂建造的专家,给新一代的祠堂修缮师傅传授了不少修缮技艺和经验。

“在瑞金市,像罗光法这样的‘土专家’是开展古建筑修缮工作的重要人才。我们通过组建古村发展和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建立党员致富带头人、修缮技艺传承人和传统建筑工匠人才库,精心培养本土发展建设队伍,带出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瑞金市住建局干部杨庆聪介绍。

从2021年起,瑞金市将“瑞金市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修缮”纳入每年组织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工作中。截至2023年,该市共培训“农村建筑工匠”1875人。

讲好红色故事 打好文旅牌

“‘三天一口塘、十日一座陂、半月万米渠’在春耕生产运动中,武阳响应毛主席号召,积极动员群众兴修水利、开辟荒地……”作为红军后代,武阳镇武阳村村民邹伟平讲解红色故事非常娴熟,黝黑的脸上不时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跟着邹伟平的脚步,我们来到武阳村的古街“店前街”。商铺、摊点在亭台楼阁间分列古街两旁,“武阳区消费合作社”“农香豆腐坊”“酿酒坊”等商铺一字排开。

“我们对武阳村的19栋老屋进行修缮、管理和使用,并引进江西旅游投资集团对武阳村传统村落核心区域进行商业运营和推广,利用老屋先后建成‘春耕生产运动’纪念馆、‘长征第一桥’纪念馆两个展馆,推进VR传统村落数字场景展示馆建设,复原‘店前街’古集市繁华景象。”武阳镇副镇长欧阳海华介绍。据了解,今年以来,前来武阳村参观学习的游客达3.5万人次。

瑞金通过开发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让众多的古村落立足自身特色,深入挖掘、保护利用革命旧居旧址和珍贵文物,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红色研学、红色培训、中医养生、康养民宿、露营基地、夜市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市场化经营、多样化发展,呈现出产业兴旺、业态丰富的崭新气象。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保护一片旧址 带旺一个村镇——朱坊村革命旧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成功获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到瑞金开展红色培训740批,共计3.3万余人;开展红色研学177批,共计5万余人。

古村“活”起来 产业旺起来

步入壬田镇凤岗村的钟唐裔公祠,了解到这里同时也是“中华苏维埃劳动感化院”旧址,内设的“九厅十八井”的景观令人称奇。古祠堂前,成片的水稻、莲田、蔬菜大棚共绘出田畴沃野的和美乡村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凤岗村探索以“村落保护+文旅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做强传统产业,村委牵头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大棚蔬菜、水稻、白莲、油菜、脐橙等特色种植,带动本村就业230余人,2023年度村级集体经济稳步突破100万元。

“除了发展白莲、蔬菜大棚等传统产业打造和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传统村落目前的发力目标。”壬田镇党委委员李金泉介绍道,壬田镇依托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带来的客源,逐步壮大“廖奶奶咸鸭蛋”“锦娘辣酱”“壬田豆干”等一批乡字号土特产,形成传统古村落发展的优势力量。

近年来,瑞金市在注重文旅融合打造美丽古村的同时,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先后出台《瑞金市打造“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实施方案》《瑞金市进一步强化帮扶资金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户都有增收渠道”的产业发展格局,挖掘各乡镇优势资源打造“华嬷嬷泡菜”、黄元米果等38个“乡字号”农特产品,让古村“活”起来,产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