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国家!首都穷的像农村一样,喝不起水却能顿顿吃肉?

旅游资讯 17 0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尼日尔,这个名字你可能在地理课本上见过,也可能压根没听过。

但在地图上,它就静静地躺在撒哈拉沙漠南边,是个人狠话不多的主。

说它“狠”,是因为它常年跟高温干旱死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泡在超过30度的“桑拿房”里,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滴雨,堪称“非洲最热国家”的有力竞争者。

更要命的是,尼日尔全国将近80%的土地都被沙漠无情吞噬,剩下的那点可怜巴巴的耕地还要跟人畜抢水喝,简直难上加难。

你可能会问,既然老天爷这么不给面子,那日子还怎么过?

没错,尼日尔确实穷,穷得叮当响,人均GDP才600美元,妥妥的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不过令人窒息的一点是,这个缺水到极致的国度居然是以农牧业为生的!

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没有水,拿什么种地?拿什么养牛羊?

这就要从尼日尔的“前世今生”说起了。

几千年前,现在的撒哈拉地区还是个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好地方,被考古学家亲切地称为“绿色撒哈拉”。

当时的尼日尔人民过着幸福的农耕生活,日子也算滋润。

但好景不长,随着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撒哈拉地区逐渐变成了“人间炼狱”,曾经的绿洲变成了茫茫沙漠。

尼日尔人民也被迫从农民变成了牧民,在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挣扎。

时间来到19世纪,西方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跑马圈地”,法国人一眼就相中了资源丰富的尼日尔,毫不费力地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为了巩固统治,法国人开始在尼日尔推广花生种植,企图用经济作物来“绑架”当地经济。

然而,殖民统治并没有给尼日尔带来真正的发展,反而使其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

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的浪潮席卷全球,尼日尔人民也勇敢地站了起来,在1960年正式宣告独立。

然而,独立后的尼日尔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美好未来,反而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之中。

政变频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接踵而至,让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雪上加霜。

尽管困难重重,但尼日尔人民并没有放弃希望。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生机,他们世代生活在沙漠边缘,练就了一身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本领。

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灌溉农田,如何寻找地下水源,如何利用耐旱植物来养活牲畜。

是的,你没听错,虽然缺水,但尼日尔人依然在坚持发展农牧业。

这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农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来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深厚羁绊。

几千年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然而,仅凭传统的农牧业显然无法改变尼日尔的命运。

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条能够带领他们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道路。

幸运的是,尼日尔并非一无所有。

除了广袤的土地,他们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铀矿储量位居全球第五,此外还有黄金、铜、铁等矿藏。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工业,将为尼日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然,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尼日尔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严重制约了工业发展。

再一个就是人才匮乏,教育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资金短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

面对这些挑战,尼日尔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工业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

尼日尔的未来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国度,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泥潭,寻找通往繁荣的道路。

他们的故事,是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不屈不挠、追求发展的真实写照。

相信在尼日尔人民的努力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这个“被遗忘的角落”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百度百科:尼日尔

标签: 首都 尼日尔 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