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的“文艺范儿”

旅游资讯 10 0

▲周窝音乐小镇街头一景。

◀周窝音乐小镇手艺人在制作小提琴 新华社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云欢 田正 尹舟扬

当乡村遇上管弦乐,会碰出什么样的火花?亲手制作一张非遗年画是什么体验?农民也能成为国画大师?来到武强县,你就能感受到这些时尚元素与厚重乡土气息融合而成的独特文艺气质。

近年来,武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依托乐器、年画、特色旅游三大产业板块,带动群众就业创业、村集体增收致富。

“土味乡村”进阶“音乐小镇”

音乐卡带样式的道路指示牌,手鼓形状的垃圾桶,带有音乐符号的艺术涂鸦……行走在武强县周窝村,独具特色的音乐装饰、个性鲜明的艺术小馆,处处彰显着乐器和音乐的魅力。

在一家摆满小提琴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里的主人张金涛,这位80后乐器制作人是地地道道的周窝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之前一直在上海打工,去年年初回家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专业制作小提琴。

为什么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村里正在建音乐小镇,并且针对返乡青年创业有很多优惠和激励政策,于是我选择回到周窝,在自己的家乡完成梦想。而且这里的氛围很好,安静的氛围适合做琴,来往的音乐爱好者也让我的小提琴找到了赏识他们的知音。”张金涛说。

现在,像张金涛一样,手工制作吉他、手工制作长笛等各类管弦乐器的工坊遍布周窝村。

小村庄是如何走上音乐之路的?一切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陈学孔从天津一家国营乐器厂辞职,带着学到的乐器制作技术回乡创业,与村民周国芳合作,成立了县里第一家乐器厂。后来,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产品质量提升,乐器厂发展为金音乐器集团,探索打造中高端产品,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在金音集团这一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武强县乐器产业迅速发展。

目前,金音集团每年生产的乐器超过100万件,70%销往海外。其中,管弦乐器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目前,周窝村近80%的劳动力都在家门口从事音乐相关工作,还吸引了许多怀抱音乐梦想的外地人来此创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乐器相关企业159家,共吸纳1万多人就业。

非遗“老树”开“新枝”

走进武强年画博物馆,记者仿佛置身于北方传统民居院落中。放眼望去,门画、窗花、灯画、历画……让人眼花缭乱。

武强年画始于宋元时代,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而武强年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既是年画艺术之乡的象征,又是展示、研究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如今,传统技艺在这里有了更多展现方式。

“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发了年画饰品、书签等20多个系列、100多个新品种,创新推出数字藏品、年画动漫、年画沉浸式体验等年画新产品,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李丽告诉记者。

安静的午后,武强县城西3公里的前西代村汇名轩非遗工坊国画工作室内,四五位画师正聚精会神地创作。“我利用农闲时间学工笔画,有一年多了,咱农民也能挥毫泼墨、文化赋能。”村民邵大帅笑言,自己拿得动锄头,拿得起画笔,是地道的“草根画师”。

工坊助教杨艳飞告诉记者:“工坊一共有十多位村民画师,村民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学画。”

汇名轩非遗工坊于2022年改造建设,以古书画修复复制为基础,书画装裱为主线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为了提升传统年画的价值,我们创新推出了岩彩贴金画,采用天然矿物石色为材料,融合西藏唐卡的金银贴箔和繁琐勾金绘制工艺,打造出永不褪色的绚丽效果。”杨艳飞介绍,此类年画远销韩国,供不应求。

武强以年画产业促进创新创业。全县现有年画门店、作坊126家,带动1300余名群众通过从事年画刻版、印刷、销售等工作实现增收。传统非遗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渐变得“活起来”“火起来”。

“乐器+年画”尽显文艺范儿

近年来,武强县充分发挥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中国管弦乐器生产基地、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独特优势,打破“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的传统模式,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武强以乐器产业拉动全县就业,以年画产业促进创新创业,以文旅产业带动持续增收。将产业发展与富民增收相结合,通过景区展演、开设特色门店、发展生态游、休闲体验游和研学游等方式,辐射带动3.3万人实现增收。

武强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迎宾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以乐器产业赋能、文化创意赋能、文旅融合赋能、演艺产业赋能为着力点,持续深化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的建设。”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