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后假日流量”,关键在旅游供给端持续

旅游资讯 13 0

2024年国庆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同比增长6.3%,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假日经济谋得发展增量。

本次“国庆游”也呈现出“新中式”旅游、乡村游、“奔县游“博物馆游"等新玩法新特征,旅游市场一片火爆。当然,不能只看到国庆假期一时的“超级流量”,各地需要多思考如何延续热度、持续发展,关键要在旅游供给端持续发力,才能承接好“后假日流量”,实现游客“细水长流”。

须适应“慢充式旅游”的新趋势,把握新式旅游带来的文旅消费机遇

今年“国庆游”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赶不抢、不扎堆的“慢充式”旅行火爆,游客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奔县游”“微度假“疗愈游”“酒店躺游”等更具松弛感、度假感的旅行方式受到欢迎。

游客的脚步“慢”了下来,但各地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不能“慢”下去,亟需把握变化、顺应趋势,擦亮一批“慢食、慢住、慢行、慢品、慢购、慢享”的慢游名片,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过夜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站住脚跟。

例如,利用高铁旅游“快旅慢游”的特点,沿线城市可以挖掘一日、两日为主的周末游线路,主打“深度”,各地旅行社也可积极安排高铁游“菜单”。再如,一些地方试点的“慢游居”效果很好,能够让人在旅游目的地抛开游客身份,沉浸体验“当地人”生活。

须开发“旅游+”的新场景,新业态供给才是持久吸引力之源

只有持续打造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才能不断激发文旅市场的强劲动力,更好满足游客和消费者品质化、多元化的需求。

例如,国庆期间的成都“花式整活”,杜甫草堂博物馆以诗歌为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诗会展览、互动体验、文艺表演,让游客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成都自然博物馆推出“国风雅韵悦赏风华”系列主题活动,更是吸引了超9万人次参观游览。

各地应当积极探索“旅游+红色“旅游+轻体育“旅游+国潮”旅游+研学“旅游+演艺”等,既打造更丰富的新产品,又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新场景,塑强能够“引来客、留住人”的城市文旅超级IP。

须满足“全龄段”的新需求,改变旅游供给“上缺老下缺小”局面

旅游业既要坚持“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也要兼顾“上有老、下有小”的全龄段需求。据公开数据,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将达到2.8亿左右,“银发旅游”将是一个万亿级的超级市场。

然而,各地针对“银发族”的旅游产品较少、适老化设施建设仍不足,需要积极开发适老化的“慢游产品”,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度假基地和特色旅游小镇,为“有钱、有闲、有需求”的银发一族提供更适合其年龄、心理及身体状态的旅游服务。

此外,儿童是景区、酒店二次消费的主力军,需高度关注儿童旅游市场,亲子酒店、主题乐园、夏令营、名校游、科教游等领域也是一块值得开发的“蛋糕”。

旅游业是幸福的产业,不仅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各地应当勤练文旅“内功”留住游客的“心”,在开发文旅项目、增加产业供给、加强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借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之力,真正让流量变留量、让过客变常客、让“网红”变“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