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李博)深秋时节,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及森林公园色彩斑斓,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打卡”副中心的美丽秋景。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高标准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向新,实现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良好开局。
聚焦“五绿”
城市副中心聚焦“城建绿”,打造绿色建筑新高地。副中心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推广超低能耗项目7个、约20万平方米,排名全市第一。城市绿心三大文化设施利用区域能源站供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万吨。
城市副中心聚焦“出行绿”,形成绿色交通新优势。城市副中心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建设高效绿色、生态友好的交通网络。副中心站枢纽、101线等轨道交通项目有序推进,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加快施工。完善“十一横九纵”道路交通网络,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具备通车条件,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94.57%。高级别自动驾驶3.0示范区基本建设完成,无人驾驶小巴已在城市绿心投用。
城市副中心聚焦“产业绿”,塑造绿色经济新磁极。加速制造业绿色转型,城市副中心目前拥有1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着力培育绿色金融生态,城市副中心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北京绿交所升级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试点碳配额成交均价居全国第一。
城市副中心聚焦“能源绿”,构建绿色用能新体系。在全市率先开展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试点,副中心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积极拓展绿电应用,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城市副中心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签订了全市首个区域层面与省外地区绿电协议。
城市副中心聚焦“环境绿”,培育绿色生态新沃土。0.1微克行动示范区启动建设,2023年城市副中心PM2.5年均浓度较2016年改善率超50%。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副中心森林覆盖率接近35%,成为北京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
城市绿心生态方案与绿色能源沙盘模型亮相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城市副中心聚焦“生活绿”,倡导绿色文化新风尚。11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运用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解决原东方化工厂生态问题,变身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绿肺”。
在四方面先行先试
围绕深化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城市副中心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接下来将重点在四方面先行先试、探路攻坚。
将优化完善制度设计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推动城市副中心成为绿色发展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区。围绕绿色发展需求,城市副中心持续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改革完善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运行、建筑绿色发展等一批体制机制。北京城市副中心还将进一步加强与河北雄安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交流互鉴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区域绿色城市建设典范。
将建筑、交通、产业作为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推动城市副中心成为全面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重要践行地。城市副中心坚持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集中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打造张家湾设计小镇智能建造示范区;重点推进地铁101线、6号线南延等项目建设,打造“千里潞道”绿道品牌;加快存量资源转绿降碳、增量资源绿色低碳化发展,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和“双碳”、环境社会治理(ESG)等领域绿色专业服务,推进气候投融资、林业碳汇试点取得新成效。
将绿色技术及创新应用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环节,推动城市副中心成为绿色技术示范应用创新区。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不断集聚绿色创新要素,落地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绿色低碳能源技术转移转化。逐步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智能交通等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吸引更多优质产品和项目率先在城市副中心落地。
将重大项目和绿色标准作为建设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城市副中心成为绿色理念的引领者和输出者。持续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综合能源、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等重点项目,谋划储备一批可视化、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标杆项目。提炼形成一批彰显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地方标准,加快构建起一套符合副中心发展实际及未来趋势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引领城市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