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守护“地球之肾”与生物多样性,科技感十足

旅游资讯 14 0

绿树葱茏,植被繁茂,飞鸟蹁跹而舞,在高密度超大型现代化的深圳城市中央,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维系着城市与自然的平衡。黑脸琵鹭姿态优雅、黑翅长脚鹬嬉戏打闹、大弹涂鱼活蹦乱跳。值得称道的是,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意创业之都的同时,不断将更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应用于“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都市城央的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绿意盎然。胡柳柳 摄

智慧生态,红树林湿地营造五星级生境

“看,这个鱼塘既是候鸟的大食堂,也是全国首创的智慧化栖息生境。”走进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鱼塘设置有水闸和鱼闸两道装置。水闸安装有水位感应系统,对接天文台潮汐监测。而鱼闸的挡水板有密集网眼,放水时水出、鱼虾留。两道智能化设备,通过中枢系统的管理,以及高清摄像头的观测配合,可以更准确掌握水闸、鱼闸开启时间,贴心满足水鸟栖息、觅食需求。”

多年来,该保护区管理局陆续对基围鱼塘开展生境营造,清理外来植物,疏通湖心岛与外海连接,智能化调控水位,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鱼塘生态修复前后,水鸟的数量和种群数量分别增加了18种和约1.4万只。

“看,海上红树开始长黑脸琵鹭了!”在管理局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循声看去,滩涂上一棵茂盛的红树停歇着十余只白羽黑脸长嘴的水鸟。而这一幕,同步呈现在央视频“秘境之眼”栏目直播间里。据介绍,保护区管理局自2020年起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监测水平。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设备、三维对象可视化、环境感知数据自动化处理,到无人机遥感可见光、激光雷达同步数据,再到实验室生物参数提取、智能分析等,调查监测工作突破了过去沿海滩涂立地可达性困难的限制。其中23个4K高清摄像头、31台红外相机,不仅可智慧监测鸟类数量、识别鸟种,还在减少对鸟类干扰的前提下,满足市民足不出户24小时“云观鸟”的需求。

高清摄像头记录到滩涂上的红树与黑脸琵鹭。

城市善意,让鸟儿能“看见”大厦玻璃

深圳是全球候鸟迁飞大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核心载体,总面积367.64公顷,海岸线红树林蜿蜒长约6公里,高等植物353种、记录到的鸟类超过272种、红树植物共有20种,具备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湿地旗舰物种黑脸琵鹭,备受深圳市民喜爱,在2024年初全球同步普查中深港后海湾湿地共录得375只,是其全球重要越冬地。科技赋能让南来北往的候鸟在这座“五星级驿站”吃饱吃好、恢复体能、飞远飞高。

不止于此,2024年3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引(征求意见稿)》,从空间格局、建筑布局、立面设计、景观设计、生境营造五个方面为全市打造“鸟类友好城市”空间提供指导,科技内容可圈可点。比如腾讯深圳总部滨海大厦,通过对玻璃幕墙外侧粘贴波点贴纸,完成了“防鸟撞”改造,让一栋现代化摩天大楼变成了全国首栋“鸟类友好型建筑”。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一批鸟类可以利用筑巢的路灯也装上了,灯光从过去光范围大且眩光强变成光照范围固定且眩光弱,是国内首批对昆虫低影响和对鸟类友好的生物多样性友好路灯。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借助“海绵城市”做法,公共绿地通过收集净化地表雨水营造小型表面流人工湿地、深圳湾公园内形成点状小型水塘,为途经于此的候鸟提供淡水资源补给。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鸟瞰(效果图)

创新探索,红树林保护国际合作深化

正在深圳举办的“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聚集了新一批来自15个国家的学员。而这基于中国长期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与经验积累。

15个国家的学员来深共赴“国际红树林中心”之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程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备工作专班及专家委员会,参与起草“红树林之友”共同声明,并组织撰写红树林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集,制定了多项红树林国家和行业标准,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优良品系选育、壮苗及恢复控制技术、外来植物入侵控制攻关等。

得益于与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近十年来,深圳累计修复红树林面积43.33公顷,增长约68.57%,湿地植被覆盖度95%,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评选的10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作为首批自然资源部批复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深圳完成了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拍卖所得用于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深圳研发全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方法学,填补了国内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探索建立深圳-汕尾、深圳-湛江、深圳-阳江等异地修复合作机制,并在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完成了恩平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兴业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市蓝碳家化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深圳首笔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业务,开启了红树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之路。

来源:深圳特区报

图源: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编辑:张冰新

审校:王芳 乔会青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均来自主流媒体及服务方,非商业用途,如有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编辑,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侵权内容。

本文来自【绿美深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