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深圳红树林湿地 城市中心的“世外桃源”

旅游资讯 10 0

在深圳的城市中心区,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红树林葱茏繁茂,黑脸琵鹭姿态优雅,黑翅长脚鹬嬉戏追逐,大弹涂鱼活蹦乱跳……宛若“世外桃源”,维系着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记者近日走进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探访时发现,深圳正不断地将更多新兴技术应用在红树林湿地及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上。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看,这个鱼塘既是候鸟的大食堂,也是全国首创的智慧化栖息生境。”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给水鸟提供理想的栖息环境,该局创新安装了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在鱼塘设有水闸和鱼闸两道装置,水闸安装有水位感应系统,对接天文台潮汐监测。鱼闸的挡水板有密集网眼,放水时水出、鱼虾留。两道智能化设备,通过中枢系统的管理,以及高清摄像头的观测配合,可以更准确掌握水闸、鱼闸开启时间,贴心满足水鸟栖息、觅食需求。

“瞧,海上红树开始‘长’黑脸琵鹭了。”在管理局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循声看去,滩涂上一棵茂盛的红树停歇着十余只白羽黑脸长嘴的水鸟。

自2020年起,该局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显著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监测水平。其配备的23个4K高清摄像头、31台红外相机,既可智慧监测鸟类数量、识别鸟种,还可24小时“云观鸟”。

今年9月20日,该局工作人员通过高清监控的“慧眼”,惊喜地观测到11只大滨鹬。这是该保护区近10年来首次记录到该鸟种数量最多的一批次。

正在深圳举办的“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聚集了新一批来自15个国家的学员,这是基于中国长期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与经验积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程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备工作专班及专家委员会,参与起草“红树林之友”共同声明,并组织撰写红树林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集,制定多项红树林国家和行业标准,成功开展系列优良品系选育、壮苗及恢复控制技术、外来植物入侵控制攻关等。

得益于与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深圳近10年来累计修复红树林面积43.33公顷,增长约68.57%,湿地植被覆盖度95%,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评选的10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高清摄像头拍摄到栖息在滩涂红树上的黑脸琵鹭。 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首批自然资源部批复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深圳完成了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拍卖所得用于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深圳研发全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方法学,填补了国内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

同时,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探索建立深圳-汕尾、深圳-湛江、深圳-阳江等异地修复合作机制,并在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完成了恩平市政府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兴业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市蓝碳家化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深圳首笔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业务,开启了红树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