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有一片被岁月轻抚的土地,它以一种古老而宁静的姿态,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以它那斑驳的城墙、古朴的街巷,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就是兴城古城,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城,一个让人心生敬畏又倍感亲切的地方。一个让人心动的历史遗迹,一个藏匿于时光深处的温柔守望者。
兴城古城,古称“宁远”,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据《明史》记载,兴城古城是明朝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重要边防要塞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等齐名,被誉为“辽东屏障”。古城墙周长3333.3米,高8.88米,底宽6.5米,顶宽5米,城墙上设有四座城门,分别为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各门之上均建有城楼,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今年10月,香港商报和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了“千年古道 诗书之路——2024中国著名作家辽西走廊文化行”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领队,和中国著名作家王剑冰、王久辛、沈卫星、梅洁、刘玉民等一同到兴城采风。
初到兴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历史的沉香。古城墙巍峨矗立,青砖灰瓦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坚韧与从容。城门上,“兴城”二字苍劲有力,仿佛是古人穿越时空的呼唤,引领着我步入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
走进古城,仿佛踏入了一幅缓缓展开的古代画卷。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既有传统的茶馆、布庄,也有售卖现代手工艺品的小店,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存,互不侵扰。漫步其间,犹如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些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路,它们见证了无数行人的足迹,也记录了古城的风雨变迁。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聆听历史的低语。
古城的心脏,是那片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路。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足迹,记录着古城的风雨变迁。走在这条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耳边轻轻呢喃。两旁的老宅子,木门轻掩,偶尔有老人悠闲地坐在门前晒太阳,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安宁的笑容,那是岁月赋予他们最珍贵的礼物。这些老宅子,有的曾是显赫一时的官宦之家,有的则是普通的百姓住所,它们共同见证了古城的兴衰与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古城内,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它曾是古城的指挥中心,每当夜幕降临,鼓声悠扬,响彻全城,提醒着人们注意安全,也传递着古城的宁静与和谐。据《兴城县志》记载,钟鼓楼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仍屹立不倒,成为了古城的重要标志。
登上古城墙,极目远眺,只见护城河如玉带环绕,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此刻,我仿佛融入了这幅画中,成为了古城的一部分,与这片土地共同呼吸,共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
在古城的一角,有一座古老的文庙,它曾是古城的文化中心,培育了无数才子佳人。据《兴城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后经历多次修缮扩建,成为了一处集祭祀、讲学、藏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如今,文庙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但那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仍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因为我们去的晚,下午近四点才到,所以,参观完古城已是夜幕降临,古城便换上了另一副面孔。灯笼高挂,灯火阑珊,将古城装点得如梦似幻。漫步在夜色中,感受着古城独有的魅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与浮躁,只有宁静与和谐,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只想静静地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兴城古城,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城,更是一个让人心生敬畏又倍感亲切的地方。也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情怀。在这里,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岁月的温柔与厚重。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归属。
离开时,心中满是不舍。但我知道,兴城古城,这个历史的低语者,这个时光里的温柔守望者,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