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碑林——红石峡

旅游攻略 10 0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塞上碑林红石峡:漫游晋陕大峡谷(6)

红石峡到镇北台不到两公里,在一条线路上。9月11日上午游完镇北台后,因时间充足,便一路溜达前往。估计距离差不多到了,刚好发现右侧一带“红石峡”的大门,随即入门,一路下行,直到河边。

河边有一桥通往对岸,上面为一片水域,是榆溪河流经此地后形成的一天然湖泊,湖水涌出桥下后进入下面的峡谷,形成瀑布,发出震耳的响声。

在水一方,心目中的红石峡却没有出现。无奈只有沿水岸上行,问一钓鱼者,他说路走反了,要往下走。又无奈返回至桥头,左边为来时路,只有右行,又至一处水域,周围不少钓鱼人,一好心人奈心地告诉要原路返回至大门口,再左行才对。

在返回的路上,又遇有两伙和我同样走错路的人,都被我“拦”了回去,其中一对年轻夫妇马上打开手机上的导航,才恍然大悟。

这样从原路返回,出大门继续前行,不到500米,心目中的红石硖就到了。

这样多走了2公里的路,岂不吃亏了吗?其实也不是,原来红石峡分两部分,即北峡与南峡,景区内有一块红色的标志牌就讲得很清楚:“山(石)峡分南北,北峡两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水石相击,如狮吼雷鸣,滚波翻浪,雾锁云涌,蔚为壮观。南峡两壁对峙,鬼斧神工,榆柳相映,石窟相连,曲径通幽,普渡桥飞架东西,水上桥,桥下水,势若长虹。崖壁飞檐层阁(楼)计44处。红石峡以其天成雄秀而闻名,更以其琳琅满目的摹崖石刻而引人入胜。石刻真、草、隶、篆俱全,被誉为塞上碑林”。

我走的也没有错,只不过是先到了北峡,即湿地公园。而后面又到了南峡,塞上碑林。

进入“南”峡,便如同进入了一道古代书法长廊,在数百米的峭壁上,因地制宜,刻满了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各样的书法。

过了这道门中之门,楼台亭阁便多了起来。峭壁上复道飞檐、楼、台、亭、阁相望,层层叠叠,建有宋、元、明各个时代石窟40余处,圣母殿、观音堂、大佛寺、三教殿、卧佛、睡佛……

这些摹崖石刻,来自宋、元、明、清以来镇守边关的文臣武将和文人墨客,内容多为抒发边塞情怀、歌颂大好河山,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由此也可以看出榆林作为“九塞重镇”的历史地位。

峡壁越往后越险峻,过了这一暗道之后,如同在石壁上,人们要贴着石壁手拉铁链才能通过。

普济桥与广泽渠

从东崖的书法走廊走到尽头,要经过普济桥进入西崖。

普渡桥是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为方便游人于榆溪河上东、西两崖石壁之间架起的一座三孔石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被洪水冲毁,1963年春,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建四孔涵桥,引东崖渠水进入西崖(广泽)水渠,并在上面覆以石板,供游人通行。从而形成水上桥,桥上水的奇观。

广泽渠,则是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为解决军民用水和灌溉问题,延绥巡抚余子俊及举人纪温查山形、勘地势,亲率将士历经数月开凿而成。后来各世,皆有拓展和维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已能灌溉农田上万亩。

西崖摹崖石刻和石窟已明显少于东崖,且树木高大,多有遮挡,字更看不清。从下面经过,隐约看看崖壁上有护栏,依为可以上去,但走到头一看,原来是一条水渠一一广泽渠。

沙碛空留千古恨,晴溪独漾一湾清。

红石峡,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但有塞上罕见的河流、湿地、峡谷,还有宋元石窟、明清摹崖石刻、古代水利工程……

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塞上文化的壮美和辽阔,体会陕北文化的厚重和独特。同时,红石峡又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址,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进行了一次中华古老文化的洗礼。

2024.10.31于泉城济南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责任编辑: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