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坝
县
藏
族
民居、服饰、饮食特色
民居特色
阿坝县住房呈现出从北部帐篷向南东阿曲流域土房和柯河乡、垮沙乡、茸安乡部分地区石碉房过渡的特征。
因帐篷耐磨、防风、夏凉、轻便易于支拆搬迁,成为北部求吉玛乡、贾洛乡、贾柯竹场东部麦尔玛乡,西部若柯牧场纯牧区的主要居室。
一般帐房呈梯形体,小者为“入”字形;是将用黑色牛毛织成的数十幅毯子缝成的两大片长方形篷布以扣环连接,然后以横梁、小木柱支撑即成。
顶部留天窗,开可通风、排烟、散热,合能防风雨、保暖,前有一篷布做门,开合自如;一般帐篷室内面积20平方米,大者达二三百平方米,可容数百人。
藏式厨房
80年代,一种轻便美观的白色帆布小帐篷在农牧区广泛使用,帐篷屋内正中为石砌三脚锅灶或现代的铁制火炉,自然地将室内分为两半,右为男(客)席,左为女席,另外各户均有一土木结构的冬平房。
中部阿曲流域上、中、下阿坝和查理乡及柯河农区以土房为主。多以黄土筑墙,下宽上窄,顶盖泥土,冬暖夏凉,防水性能好。土房由主楼和前院两部分组成,主楼一般有2至 3层,底层关养牲畜、堆放燃料,中层设寝室、客房、厨房、经堂,有三楼者设经堂和储藏粮食。屋内以木板间隔。
南部与马尔康、壤塘县相邻的茸安乡、柯河乡和垮沙乡的部分地区以石碉房为居室。房屋以青石片、石块、黄土浆为建筑材料砌成,一般有2至3层,下层养畜,中层住人,上层放粮。
阿坝县藏寨民居
服饰穿着
藏装是县境藏族传统服装,款式为宽领、肥腰长袖,下摆及地面,袖管长出手臂尺余,多以羊皮、毯子、布料手工缝制。
解放前以牛羊毛织缝的毪衫较多,现存于茸安乡等极少地区。
冬穿厚羊皮袍,夏季牧区着薄皮袍,农区着布衣;皮袍表面多饰以布料为外套,多偏深、黑色。
阿坝县男性藏族服饰
以黑色灯芯绒、绸、缎镶边,鹿皮卷边;较华贵的男装以豹皮做领、镶边,女装则用水獭皮,宽35寸乃至一尺。
内着白色衬衫,腰系丈余红蓝绸、布带;系带时男装下摆提至膝下,女装遮住踝关节,前系围裙。右袖或穿或搭于背后,或揣于怀中,劳动时脱下,两袖扎于腰部。
头戴毡帽、礼帽,冬季多戴狐皮帽;脚穿牛皮、布毡高筒皮底靴,筒高至膝。
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后,羔儿皮、人造羔皮更多作为冬装;县城和广大农区着汉装者逐渐增多,随处可见。
阿坝县女性藏族服饰
饮食习惯
糌粑和牛肉、乳制品是藏族主要食品,牧区与农区略有区别。
糌粑,以炒熟的青稞磨制而成;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糌粑多与浓茶、酥油、奶渣在碗中用手调捏成块食用,也可多加马茶调成糌粑糊食用。
肉食有牛肉、羊肉和少数野生动物肉,牛羊肉连骨放入大锅加盐煮熟食用,当地称作手抓肉;牛肠则做成血肠、面肉肠、干肠放进开水煮,等煮熟后可捞出用刀割成小块食用。
洛玛是以莲花白、圆根等蔬菜叶经过发酵、晾晒制成的酸菜饼。奶饼是将磨细的奶渣和炒熟磨细的蕨麻(人参果)溶入溶化的酥油调匀凝固而成。
面食有面块(或“然措”)、包子、油炸果子几种食用法。包子以当地人称作的“和尚包子”最具特色,是一种薄皮牛肉馅的小包子。
油炸果子是将调匀压扁的面粉条切成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做成花纹放入煮沸的清油或酥油中,炸至橙黄色捞起即成。
茶是藏民必不可少的饮料,可止渴、清热、消食,有多种饮制方法。大茶在锅中煮沸成咖啡色饮用叫马茶。
糌粑茶,或称“督玛”、“撒碗”,在碗底放少量糌粑、酥油、奶渣,冲入马茶逐渐调和饮用。鲜牛奶加入煮好的马茶煮沸为奶茶。酸奶是牛奶发酵而成,主要在夏季饮用。
解放前仅部落上层可吃到米、面,解放后各种食品、饮食方法不断传入。现在大米、挂面、糖果、蔬菜等食物和啤酒、饮料已很普遍,多样化的饮食方法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