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到开封,在路上

旅游攻略 9 0

从众和个性同在,重要的是允许,并保持变化。

最开始看到郑州学生“夜袭开封”的视频后,麻利点了个赞。

学生,夜晚、骑单车,还是共享单车,骑行50公里,前往另一个城市。

这些场景在一起,自己如果在郑州,也会凑个热闹的。

我学生时代的尾声,也曾从郑州到开封,乘车去的。那是学生时代的出行中,不多的有车的行动。

属于青春的活动,很多的意义都在于在当时并没有想过、或想清楚它的意义。只是很想去做,就去做了。很想吃灌汤包,就去了。很想见一个人,骑车划船就去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人们忘了所有的具体内容,也还记得“在路上”这三个字带来的触动,共情于那个时代的那群年轻人无论如何都要在路上。然后停下来。

后来“身体和灵魂,总要一个在路上”,又流传了那么长时间。

青春,就是血里有风,有在路上的冲动。

这是一个看起来个性极强,其实大家又极度趋同的时代。

人们的幸福不太一样,但都是“被卷”,做“牛马”,渴望“上岸”,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一步步、一岁岁的做着自己不太喜欢,但是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就这样成为曾经讨厌的样子。某种意义上,很多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从想活成什么样子到应该活成什么样子的过程。偶然发生了一起,很多同龄人在做的事情,自己自然也要跟着去做。这样,感觉自己依然属于这个群体,如此多的同龄人,便有些兴奋。

这样大规模的短途利用共享单车的往复迁徙,对于城市管理、交通,还有同样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一定带来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又很难在极短的时间离就有一个特别好满足的多方的处理方法。没有一个学生想给别人造成不便,只是因为太多人了。

当我们没有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选择,这样的情形总是会出现的。

每次陪伴年轻的伙伴走完一条长线,总会感慨,每个人如此的不同,又如此的可爱。其实,无论当下是否清晰,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个性追求,有些朋友会早一点觉察到,有一些会慢一点。从众与个性是一个人一体两面,在短时间内从众,还是极度个性,作为允许自己不断成长变化的青年人,其实都挺好的。总会有学生想和其他人一样出发去骑车,也会有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学习,未必要出发去开封。

更多人,都是骑着骑着,就不骑了,那股风已经过去了。

想起一个出发的故事,就是那个划船的。王羲之的小儿子在一个下大雪的夜晚,一个人喝酒看雪,突然很想念朋友戴安道。于是找了条小船,不知道是有人划,还是自己划,去剡溪找朋友。小船划了一晚上,终于快到了。快要戴家门口的时候,小王把船掉头往回。“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算是做到了,知道心中的感觉,并真的跟着感觉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会从容自在很多。

我算了下郑州到开封的距离,50多公里,如果不能骑车,走路理想的时间是12个小时,如果再走回来,就太辛苦了。所以我可能出发走一次,然后开封玩一天、休息一晚,然后再走回来。之后再走,就往其他方向去了。

半落于202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