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罗浮山,一度是华南的“红色心脏”和抗日中心。而罗浮山下,博罗湖镇也上演着无数热血故事,被誉为“小延安”。近年来,当地也不断探索“红色赋能乡村发展”之路,积极挖掘、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日前,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烽火硝烟早已散去的湖镇,其红色文化遗迹犹如一颗颗珍珠,星星点点散落乡间各地,或保存完好或年久残损。
八围精神潜移默化
从惠州市区出发,不到一个小时,记者便来到了位于湖镇东部的新作塘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之地。
“这里旧时称‘八围’,其村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新作塘村八围小学原校长李艺威介绍,以前这里匪患频发,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后来,相邻的八条围(村庄)同仇敌忾、结盟反击,一村有难七村支援,让土匪望而生畏,从此不敢轻易进犯,共同保卫了家园。自此,这八条围统称为“八围”。
从古至今,八围富有斗争、团结精神。抗日战争期间,八围曾是中共博罗第二任县委机关驻地,也是东纵边纵的“八围交通站”所在地,一度成为中共博罗地方组织指导全县工作的中心。当地人民更是积极参与、支持革命。抗日战争初期,八围小学、妇女夜校、农民夜校、八围青年抗日同志会、儿童团相继成立,在八围点燃了抗战烽火。
尤其八围小学,虽看似普通,却是广东省原副省长杨德元在领导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博罗队进行地下活动时的重要场所。那时,杨德元任东团博罗队队长,东团在八围小学开辟根据地,他们以教书为名,一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一边进行革命教育。如今,走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墙壁上悬挂着红色故事展板,在潜移默化之下,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
八围小学曾是东团建立八围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配合东江纵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中共博罗第一、二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存留
至今,新作塘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中共博罗第二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该遗址位于乌榄园村小组,是一栋两层骑楼建筑,外观颇为壮观,内部却因年久失修有多处破损,部分墙体坍塌。据李艺威介绍,这一大楼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500平方米,是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地点,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作为中学、公社用地。
位于新作塘乌榄园的中共博罗第二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近期将开展修缮工作,还原旧址面貌
距离新作塘村仅10公里处,便是中共博罗第一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塘下村茂兴书院。1939年5月,中共博罗县第一任县委正式成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物色、培养、发展党员,使中共博罗地方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据塘下村老人黄叔介绍,茂兴书院距今有200到300年历史,是由当地商人黄茂兴所创,作为私塾供家族子弟读书,占地面积约为13亩。可惜的是,茂兴书院已荒废,如今只剩下中共博罗县委机关驻地纪念碑,平日鲜有人踏足,冷清萧瑟。
中共博罗第一任县委机关旧址——茂兴书院
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恢宏壮观
与茂兴书院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凤安围恢宏壮观,颇受游客青睐。凤安围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108间房屋,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保存完整。
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办公地点位于凤安围内一座麻石青砖建筑,共9间平房,面积300平方米,内设秘书、军事科、教育科、财政科、民政科等。凤安围外,至今还伫立着一座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
文|李海婵 贺沁怡图|王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