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穿越崇山峻岭,横贯中原大地,一路冲关夺隘、奔腾万里,在山东东营汇入渤海,形成了黄蓝交汇、海天一色、鸟儿云集、荻花摇曳、红毯铺地、水草茂盛、物产丰饶的黄河三角洲。黄河入海形成泾渭分明的黄蓝分界线,形成河海交汇的世界奇观。
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秋韵湿地 于绍源 摄
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今年7月26日,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类型,它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系统内,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的候鸟提供了重要栖息地。这条迁徙通道由北极经东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
△和炫之歌 付建智 摄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拟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总面积879.88平方公里,占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总面积的63.52%。这里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丰富。鸟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 187 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候鸟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植物种类由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划定了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封育区6万亩、生态保育区2万亩、柳树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1634亩。
修复湿地建“机场”
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山东省东营市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形成了三种针对不同类型湿地的修复模式。
——构建水系循环系统,大力修复淡水湿地。通过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修复激活湿地水生态。投资6500万元新建、改建6座引黄闸(船),自然保护区内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实现从依靠黄河大流量补水到全天候补水的转变提升。大力实施湿地水系连通工程,累计疏通水系241公里,有力保障了淡水供给。修筑、恢复生态堤坝41.6千米,夯实蓄水基础,湿地水位得到有效调控和动态管理。近三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突破5.3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美湿地。
——构建微型生态系统,大力修复盐沼湿地。在盐沼湿地,以恢复先锋植被盐地碱蓬为目标,在不改变原有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前提下,通过水系连通补充盐地碱蓬萌发所需淡水、疏通潮沟恢复湿地和海洋交流、在滩涂湿地塑造微地形等方式,减少水流冲击、风力造成的种子流失,截留天然盐地碱蓬种子,促进其自然生长繁衍,提高近海滩涂本土植物竞争能力。近年来,自然保护区修复盐地碱蓬约5.2万亩,整体效果良好,正在逐步实现盐地碱蓬种群的“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通过项目实施,全面修复黄河三角洲受损的盐地碱蓬植被,不断发挥盐地碱蓬群落改良土壤、降盐增肥、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为鸥、鹤、鹬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重要栖息地。
——构建生物演替系统,大力修复海岸带湿地。近年来,互花米草爆发式扩张对海岸带湿地造成严重的生态影响。自2020年以来,自然保护区总投资约5亿元,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全面遏制了互花米草的蔓延扩张态势。在治理互花米草的同时,疏通被阻塞潮沟76千米,恢复了黄河与海洋的水文连通;增殖放流底栖生物1650亩,加快贝类、沙蚕等生物在近海繁殖;修复海草床1500亩,探索出了环渤海地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的最新技术和模式。
通过全面治理互花米草,往日的“绿色沙漠”焕发了勃勃生机。底栖生物种类增加了27%,平均密度增长80%,平均生物量增长50%。今年春季,在项目区发现丹顶鹤137只,黑嘴鸥等鸥类8000余只,鸻鹬类约2万只。
△黄河入海口 丁洪安 摄
油井退出 鸟儿安家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与胜利油田开发区有570平方公里的重叠。保护区内国家公园创建区面积3518平方公里,主要有油气矿业权、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居住人口5类矛盾冲突问题。东营市委市政府本着依法依规、民生为本的原则,研究制定了黄河口国家公园矛盾冲突处置方案,积极稳妥有序 处置。
为保护鸟类生态环境,东营市不惜拆掉了产值5亿元的296口油气水井设施,恢复生态,还鸟儿一个安静的家园。东营人在“要石油”还是“要生态”的选择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态。
此外,保护区内有154宗,44.6万亩的海水养殖场,研究制定了海域使用权证正常到期的按期退出,未到期的通过合理补偿收回海域使用权的方式进行处置。154宗确权海域全部完成退出。按照有关标准,评估补偿退出养殖坑塘17宗、1万亩,盐田2宗、7000亩。黄河口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季节性居住人口73户、145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引导实施生态搬迁。对愿意搬迁的通过生态补偿实行土地流转,没有搬迁意愿的,成立合作社,引导按照《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行生产活动。
△东方白鹳 黄高潮 摄
为东方白鹳搭建“经济适用房”
东方白鹳被誉为“鸟类大熊猫”,是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总数不足1万只。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东方白鹳主要在高压线杆上筑巢繁殖。近几年来,为避免东方白鹳在高压线塔上筑巢繁殖的危险和解决巢址不足的问题,自然保护区研究制作了133个人工招引巢,安装监控设备,架设在人为干扰少、湿地质量优、鱼类等食物丰富的区域,并不断改造完善,希望为其打造安全、稳定、干扰少的繁殖场所。但起初,东方白鹳似乎并不“领情”,它们对这些人工的新家并不感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工巢穴正逐渐成为它们繁衍后代的新场所。通过监控设施,全国性首创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识别,对筑巢、交配、产卵、孵化、翻卵、育雏等8种典型行为实现精准识别。
在东方白鹳繁育期,增殖放流仔鱼,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提高了幼鸟繁殖成活率。根据监测,2024年东方白鹳繁殖了202巢526只幼鸟,黑嘴鸥繁殖数稳定在1万余只。东营市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修复的是植被,营造的是生境。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都是为了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黄河口的生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鸟儿就越来越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本文作者单位:刘军波,山东省冠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赵 坤,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4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