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大理是云南山川风貌的美丽缩影。近两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洱海水质保持优良水平、未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清洁水源入洱海
近日,记者在罗时江湿地看到,这里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灰雁、赤麻鸭、紫水鸡等鸟类在罗时江湿地繁衍,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罗时江湿地位于洱海北部,湿地总面积1600亩,是洱海主要的入湖河流及补给水源之一,占洱海总来水量的13%。湿地修复项目实施之前,这里是季节性耕作农田、废弃鱼塘及洱海水位涨落形成的沼泽,岸滩枯草丛生,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水葫芦、粉绿狐尾藻长满库塘,腐殖质堆积,垃圾四处散落,人们路过时都避之不及。
大理市林草局副局长孙家荣介绍,罗时江湿地是水源进入洱海的最后一道关口,从地理位置看,罗时江湿地就像“洱海之肾”,它具有强大的净化和过滤功能,为洱海水源过滤“排毒”,水源在罗时江湿地循环一圈后,流进洱海时已经是清水入湖。
大理州相关部门通过对罗时江湿地进行水网改建、植物优化配置、鸟类栖息地构建、恢复沼泽湿地等,现已将其恢复建成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河口湿地。河道来水在罗时江湿地里降低了流速,通过植物配置工程构建的围格,流淌一段时间,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后,再进入洱海,对洱海生态恢复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罗时江湿地修复项目实施后,彻底清除积存的各种污染物,最大限度削减了进入洱海的污染负荷。以前从罗时江流入洱海的水都是劣V类,现在是Ⅲ类,部分Ⅱ类,使洱海清洁水源入湖得到最大保障。”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吴兴座说。
随手一拍就是美景
今年暑假,大理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旅游热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生态廊道碧空澄澈、山清水秀,景致宜人。移步换景,沿着生态廊道往前,每一处都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近年来,大理州、市两级党委、政府启动实施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项目,切实加强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空间管控,疏解洱海湖滨区人口和环境压力,恢复生态岸线,构建湖泊生态屏障,给洱海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走在廊道上,吹着凉爽的风,看着清澈的湖水与盛开的海菜花,身心愉悦。”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宋子瑜和好友在洱海边漫步,时不时举起相机,对准山水美景按下快门。“大理之美,美在苍山之绿,美在洱海之清,随手一拍就是美景。”
洱海生态廊道龙龛七号民宿·彼漫咖啡店,今年7月以来每天接待游客量超过400人次;从“最佳爱情表白地”龙龛古渡向两侧延伸的生态廊道沿线海岸线上,每一个“S”形弯道处都挤满了拍摄婚纱照的新人。
“坐在咖啡店里,拍日出,洱海丁达尔光、雨后彩虹、海菜花,一天到晚一年四季的美景都能尽收眼底。从早到晚,游客都很多。”咖啡馆主理人孟舟说。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孟舟曾参与成都宽窄巷子及锦里的前期商业策划、建筑设计,2018年到大理定居。机缘巧合,他从两位老艺术家手里转租了龙龛村生态廊道旁的一所民房,改造成民宿和咖啡馆。游客在这里体验到的是大理独有的生活。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开展文旅创优提质发展行动,构建量效转换、质效提升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全州旅游人数从2012年的1847万人次增长到2023年的953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95亿元增长到1603亿元,产业规模实现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跨越升级。2024年1月至5月,共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5.7%,创历史新高。2024年国庆假期,大理州文化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全州共接待游客400.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53.52亿元。
水污花败、水清花盛。海菜花的生长对水质要求十分苛刻,在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海菜种植基地已发展到1500多亩,共有种植户550户,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