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后,周人营建宫室、开垦田地,在发展壮大后,不仅建立了全新的政权,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周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千百年来备受推崇,而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的岐山周公庙,就是后世纪念周先贤、传承周文化的载体。
采访团在岐山周公庙采访立冬前夕,我们沿着周人迁徙的路线一路寻觅,终于来到闻名遐迩的周公庙。
周公庙所在的凤鸣岗形似卧蟾,三面环山,向南的沃野一望无际。站在山巅向四周眺望,便会对这片3000多年前的周人生息之地发出由衷的感慨。
或许,在那时,周先祖带领先民们初来此地,站在这里俯视、思索。但毋庸置疑的是,正是因为周人在岐下周原的辛勤耕耘,才为绵延八百年的周王朝孕育出了影响后世数千年且无比珍贵的思想图腾和精神家园。
周公庙所在地还有一个雅致的称呼——卷阿。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诗句“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正是感念于周先祖的创世伟业,1400多年前,唐高祖李渊下诏在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作为周公出生地的岐山,同时在凤凰山南麓的卷阿修建周公祠。时至今日,周公庙依然广受关注、游客不断。
来到周公庙门前,几株千年古树让人肃然起敬,其顽强的生命力仿佛昭示着这里蕴含的周人奋斗精神依然熠熠生辉。跨进大门的一刹那,两列高大的苍松翠柏犹如守护千年的卫兵,一股浓郁的岁月沧桑感扑面而来。走在中间的步道,看到周围恢宏的古建筑和清新雅致的环境,犹如穿越到了3000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穿过乐楼,来到中心广场,就能看到标志性的周公塑像,其双手握持诰券,平视远方的目光充满智慧。依次走进献殿、召公殿、太公殿,看着展板介绍周公、召公、太公的生平故事,再听听讲解员的解说,好似见证了那一个个重大的历史时刻,还原出那一个个德行天下、志虑忠纯、廉政爱民的丰满形象。周公握发吐哺、六廉施政、还政成王的德行让人感动;召公甘棠遗爱、循行南国、劝谏成王,被后世奉为廉政典范;太公“六守”“八征”等人才理论见高识远,通古达今……还有那一副副楹联和一块块碑刻,无不表达着历代文人墨客对周先贤的无限仰慕和高度赞誉。
沿周公庙后的山坡拾级而上,便能看到一个全身金色、振翅欲飞的凤凰塑像,就是凤鸣岐山传说的发生地——凤鸣岗。《国语·周语》记载:“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塑像整体高10多米,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反射出道道光芒,亮丽而又耀眼。
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副主任刘剑峰一语中的,周文化呈现出忠诚爱国、崇德尚德、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任人唯贤等特点,其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三千年,堪称“儒家之源”和“诸子之师”。
宝鸡融媒记者 杨曙斌
声音
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副主任刘剑峰:
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源头
国学大师张岱年曾说过,“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副主任刘剑峰认为,从后稷、周太王、泰伯、仲雍、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姜太公等先周和西周时代的先贤所开创的历史业绩来看,无不体现出周文化中所蕴含的忠诚爱国、崇德尚德、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任人唯贤等方面的优秀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人从政、修身、用权、处事、做人等具有亘古不变的时代先进性和历史传承性。
刘剑峰说,忠诚爱国就是干事创业要有忠诚之心、爱国之情,比如姜太公死后,葬于周王朝的重要发祥地岐周,体现出的就是这种情怀。崇德尚德,就是以德治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芮两国君主因有土地争端不能裁决而来到周原,看到当地人受德治思想影响,耕田人互让地畔、行路人互让道路、年轻人谦让老者,感到惭愧,各自返回,将争议之地作为“闲田”来纪念。勤政爱民,就是要勤于政事、爱护黎民。廉洁奉公,就是要坚守廉洁从政的信仰,真正做到为人民解难题、为人民谋福祉。任人唯贤,就是要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选人用人,这样才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刘剑峰表示,现在传承和弘扬周文化,就是要立忠诚爱国之志、铸崇德尚德之魂、怀勤政爱民之心、修廉洁奉公之身、树任人唯贤之范,让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周文化赓续绵延。
宝鸡融媒记者 罗锐
记者手记
一座闪耀千年的“文化丰碑”
杨曙斌
来到凤鸣岐山传说的发生地,能够看到这里农业生产的兴旺和百姓生活的幸福,还能在周公庙感受到周人以民为本、厚德载物的大智慧。
聆听了专家介绍,为周人的思想叹服,对周人的精神点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是多了几分深层次的理解和崇敬。
3000多年前,周人自豳地迁居周原,到推翻殷商残暴统治,从一个小邦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王朝,并绵延八百年,就是对周人精神的最好证明。
在寻觅中,突然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一座闪耀千年的“文化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