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茶道语境下,不要忽略蒙古高原的生意人沙毕和丹门庆

旅游资讯 10 0

在万里茶道语境下,不要忽略蒙古高原的生意人沙毕和丹门庆

作者/孙树恒

在万里茶道语境下,蒙古高原商业历史的内生动力,蒙古高原商业现象的双重视角。

在商业这片不可预见的未来商海中,供求间的博弈构成了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特别是在万里茶道的语境下,蒙古高原的商业现象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两个鲜明的趋向。

从现实的社会层面看,微观的行为主体如同繁星点点,其供需的焦点越来越向个体方向汇聚。起初,旅蒙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蒙古高原商业秩序的发展方向,他们是秩序的生成线,商业帝国的秩序与文明的发展皆以此为根基。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力量逐渐显现,商业的繁荣与个体的崛起交相辉映。

而超越性的精神层面,则展现出一种理性化的气质。没有所谓的剥削,只有生意,在这里被清晰地区分,自主性成为商业活动的灵魂。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大盛魁、元盛德和天义德三大号,不仅推动了蒙古高原商业的繁荣,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唤醒了蒙古高原牧民的自主性的意识。这种价值观念如同一股劲风,改造了蒙古高原的商业环境,成为商业秩序的参与者与生成线。

回溯至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二百多年间,万里茶道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桥梁,国际大商道,见证了蒙古高原商业的崛起与繁荣,蒙古高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万里茶道的语境下,蒙古高原的"旅蒙商"的新体系的形成。

在万里茶道的辉煌年代,归化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清朝的版图上。这座城市,既是军事要塞的坚固壁垒,又是商业重镇的繁华之地。茶叶,这一神奇的叶子,不仅滋养了蒙古地区的人民,更成为了归化城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明朝时期,土默特·俺答汗以其独到的眼光,采取了战争与贸易并重的外交策略,要求开放“马市”贸易。这一举措,不仅缓和了与明朝的紧张关系,更为归化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他的同盟者是总督毗邻北方土默特·俺答汗的草原地区的宣府、大同和山西三个地区军务的王崇古将军,这位深谋远虑的将军,更是敏锐地察觉到与土默特·俺答汗建立贸易关系的重要性,远胜于无休止的战争。于是,在明世宗驾崩后,他迅速行动,于1571年3月7日向新即位的皇帝上疏,力陈和平贸易的益处。 他写道:"蒙古人于漠北之地生息,不事耕作,土地不生产任何物品。他们完全依赖华人来获取铁锅、布匹及丝绸。现在他们发誓不再袭击掠夺,要求建立市场以便用交换来获取他们的所需,而不用靠偷窃或抢劫。蒙古人以他们的金银、牲口、马匹、兽皮以及马毛来换取布匹、丝绸、铁锅以及其他物品……各镇各令本路副参等官,各统本支精锐官军五百驻扎市场。交易日期,大率以一月为期。",蒙古人"生锅破坏,百计补漏用之,不得已以皮贮水煮肉为食。盖广锅生铁不受炼炒,行之已久,此可效行"。明朝初期对蒙古的贸易政策相当保守,主要是惧怕边境上的敌人发展壮大。随着明朝的衰落,朝廷对边境的控制也放松了,官方同意中原的谷物和布匹也可以在马市交易。

康熙皇帝战胜噶尔丹后,取缔了明朝设立的、散落在大草原东部、充作汉蒙贸易中心的"马市"。不过,康熙建立了一个叫做"旅蒙商"的新体系来运作跨边境商贸。这一体系打破了旧有的束缚,允许商人们跨越边境进行商贸活动。然而,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满清帝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商人们不得在蒙古有固定的住所。这一规定,既保障了贸易的自由与繁荣,又避免了边境地区出现潜在的威胁。

在万里茶道的背景下,蒙古人对于国际贸易也不陌生,蒙古高原的地接生意人莎毕和丹门庆。

正如一位蒙古著名学者所解释的。有些人认为游牧的蒙古人从来就没有参与过市场经济,这种理解是不对的。他们设想中国和俄国之间的茶叶贸易是中国人和俄国人在蒙古土地进行的交易,其实蒙古人在中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贸易的重要一员。他们充分利用了市场经济。历史上,蒙古一直在俄国和中国之间积极协调,使得这两个国家在商业上紧密联结,而不是仅仅作为他们之间的缓冲地带。蒙古人不仅是中间商,而且自己也拥有和经手大宗买卖,其商品远销到俄国和内地的市场。至少在过去的400多年间,蒙古高原的市场经济一直随着内地的经济情况变化而变化。

旅蒙商落地后,给蒙古高原上的商业活动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大宗贸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在这片繁荣的背后,还有两类生意人。 一类生意人,被称作沙毕。他们是大喇嘛寺的喇嘛弟子,同时也是商业活动中的佼佼者。在蒙古高原的大喇嘛寺不仅闪耀着宗教的光芒,更在商业活动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这些寺院对贸易市场进行着严格的监督和巧妙的操纵,而这些寺院之所以能在商业系统中发挥如此关键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的免税特权。这一特权使得寺院能够积累大量的财富,进而在草原上构建起一个个小小的经济王国。在这些经济王国中,沙毕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交纳一定的供奉给寺院,还要负责将寺院的财物进行运作,通过牲畜贸易和贷款抵押等方式,将寺院的人力资源和财物转化为商业资本。沙毕们的智慧与勇气,使得寺院的经济王国在蒙古高原上屹立不倒,成为了蒙古商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另一类生意人,则被称作丹门庆。他们是零售商的代表,是走在蒙古高原的货郎,是蒙古高原上最接地气的小商人。他们或挑着货担,或马驮着货物,或骆驼载着商品,穿梭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将从旅蒙商批发来的货物送到每一个牧铺和蒙古包里。丹门庆们的身影,如同草原上的风,无处不在,又无孔不入。 他们售卖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奢侈品,应有尽有。他们的到来,总是能让牧民们欢呼雀跃,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商品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丹门庆们的辛勤付出,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更蒙古高原的商业活动增添了生机。 沙毕与丹门庆,这两类生意人,如同蒙古高原上的双子星,共同推动着蒙古高原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万里茶道语境下,沙毕和丹门庆的时代意义。

一是商业活动的桥梁与纽带。 沙毕,作为大喇嘛寺的喇嘛弟子,同时也是商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在草原上的商业活动中扮演着桥梁与纽带的角色。他们不仅将寺院的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更通过牲畜贸易和贷款抵押等方式,促进了蒙古高原的物资交流与财富流动。而丹门庆,作为零售商的代表,他们将旅蒙商带来的货物送到每一个牧铺和蒙古包里,满足了牧民们多样化的商品需求。沙毕与丹门庆的存在,使得草原上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也为万里茶道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推动者。 在万里茶道的贸易往来中,沙毕与丹门庆不仅是商品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通过商业活动,将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草原的游牧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沙毕们在与牧民的交易中,不仅传授了佛教文化,更将中原的文化,包括中医文化传递到蒙古高原。而丹门庆们则在售卖商品的同时,也将中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传递给了牧民们。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民族志文化融合的内涵,也促进了蒙古高原的进步与发展。

三是 经济王国的构建者。 沙毕们作为大喇嘛寺的商业代表,他们通过巧妙的商业运作,构建了一个个小小的经济王国。这些经济王国不仅为寺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为蒙古高原的牧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而丹门庆们则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成为了蒙古高原上最接地气的商人。他们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更为蒙古高原的牧民们带来了更多的福祉与希望。

四是 历史传承的见证者。 在万里茶道的辉煌历史中,沙毕与丹门庆作为那个时代的商业精英,他们的存在与活动不仅见证了蒙古高原商业的繁荣与发展,更成为了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他们的故事与传奇被后人传颂与铭记,成为了蒙古高原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们所创造的商业模式与商业文化也被后人继承与发扬,成为了蒙古高原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推动蒙古高原商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邓九刚《茶叶之路》

施展《枢纽》艾梅霞《茶叶之路》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