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漩门湾:合理利用、动静结合引领生态与经济双赢新篇章

旅游资讯 11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邹宸 通讯员 朱齐超 张松才

波光潋滟、河汊纵横、秋阳杲杲、水鸟翔集……秋日的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一派生机盎然。

这里北接台州温岭、南连温州洞头、西与雁荡山隔乐清湾相望,湖海相连,一条海堤宛如长龙卧波,将玉环湖和乐清湾紧紧拥入怀抱。

陈严雪 摄

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滨海湿地,正以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书写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故事。

合理利用稳步修复“两头抓”

稳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玉环漩门湾湿地的合理利用体现在对湿地本身的科学开发。

湿地公园总面积31.4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8.62平方公里,库区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

作为一处珍贵的自然资源,漩门湾“家底”十分雄厚,湿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受到玉环人民的关注和重视,在玉环市经济开发区的精心管理下,有了显著成效。

陈严雪 摄

浙江玉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郑必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打破湿地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工作壁垒,开发区管委会创新了工作制度,由一人统一分管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和旅游集团公司。

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对人财物资源的统一调配、提高湿地建设效率,也为湿地公园的系统保护与提质增效带来了实质性的益处。

“我们深知,湿地的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郑必荣表示,“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确保每一项开发活动都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湿地是鸟类尤其水鸟赖以生存的家园,漩门湾湿地更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西太平洋候鸟两条迁飞通道重要的中转站,鸟类资源优势突出,在候鸟迁飞季节彰显出特别的湿地生态。

陈严雪 摄

2009年开始,湿地公园对当年围垦蓄淡工程遗留下靠近海堤大坝的破碎生境进行系统修复,营造了上百个小岛、半岛,修复面积近1300亩。

2015年开始,对保育区陆地化、退化的水鸟栖息地逐步进行修复,共计修复保育区退化湿地1200亩,极大改善了候鸟越冬的觅食、栖息环境条件,也迎来了越来越多来自天空的“访客”。

湿地公园鸟类种类由试点建设初2010年的125种增加到2024年4月份的3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54种。

黑脸琵鹭、黄嘴白鹭、东方白鹳……各种鸟届的珍稀“明星”鸟种现身栖息漩门湾,一批又一批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给玉环当地带来旅游经济的发展。

动静结合延伸区域业态

巩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

多年持续的修复保护,不仅有助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能提升湿地环境质量,为当地老百姓提供良好的绿色空间。

在漩门湾湿地的建设过程中,“湿地+”模式成了一大亮点。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内,种植着玉环柚约1600亩,柑橘类、桃、李枣类等约3000亩,约有一百五十多农户在这里承包种植。

记者 邹宸 摄

农户高卫东在湿地内承包了100亩的文旦,他说,“文旦算是我们村的特色产品,这两年效益很好,一户年收入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大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同时,湿地公园还以玉环特色农业种植和其它瓜果种植为载体,推出湿地时令特色瓜果采摘体验活动;水稻田每年种植一季油菜花、一季水稻,既可为农户增收,也能成为湿地公园的一道靓丽景观,为游客提供观赏体验服务。

在长达8公里的拦海大道上,漩门湾湿地更是将“动静结合”的保护利用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侧是碧波荡漾的乐清海湾,另一侧则是生机盎然的湿地公园。

“以外围的‘动’保护内围的‘静’。”郑必荣这样形容道。

湿地的开发者们巧妙地利用水的流动,带动了湿地静态景观的发展,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漫步16公里的环湖绿道,欣赏到美丽的湿地风光,乘坐观光游船近距离体会湿地的脉搏,还可以体验到丰富的生态旅游项目。

陈严雪 摄

涉及水上项目,公园都考虑到了候鸟季节对鸟类活动的影响,“游船项目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候鸟‘让步’,让鸟类有一个安静独立的栖息环境。”

“我们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让漩门湾湿地成为一处集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郑必荣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完善湿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努力实现湿地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