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闲去转了一圈武宣,逛逛武宣老城,看看武宣新城,感受还是挺多的。
老城不大,位于黔江江湾处,几条老街,很容易见到的石板石条,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历史痕迹,
又如东,南,西,北四条老街,十字交叉,依然保持着旧时的格局,
城北街的北门城楼,虽经修缮过,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古城的沧桑,这也展现着武宣城昔日的辉煌,见证了武宣城数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更如位于老城东南角的武宣文庙,就是武宣古城最明显的标志,是武宣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
武宣新城就不一样了,近几十年间,城区一路往北发展,转一转觉得武宣的城区面积还是挺大的。
不过时间有限,只是匆匆一过,一圈下来,还是觉得武宣的那条黔江路给人的印象还是挺深的。
坐车路过黔江路,沿黔江而行,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就是黔江上的船看起来很大,黔江江面离道路很近,有点水平路面的感觉!
这种感觉以前都没有过的。
可以说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就是在黔江边长大的,看着黔江水涨水落,武宣这里看黔江的感觉,除了洪水期,平时都没有这种感觉。
同是一条黔江,桂平在下游,武宣在上游,这看黔江的景象就有很鲜明的对比了。
像桂平黔江边,都有落差很高的江岸,平日里观江景,亲近黔江水,那得往下走上几十米才到水边;而从武宣黔江路看黔江的江面,落差小,和平视差不多,感觉船走快点的话,激起的波浪都要打上路面一样。
这应该和大藤峡水坝有关了。
大藤峡起坝蓄水,坝高水涨,也就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观。
以前听说,受大藤峡水坝工程建设影响,按大藤峡水坝设计高程,上游不少地方成为水淹区,成为了大藤峡库区,原来生活在这区域的人,只能搬迁安置了。
以前听说,按实际情况,武宣区域水淹面积大,为支持这一工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搬迁户也比桂平多不少。
当然了,江水水位涨高了,黔江沿岸风景也就变了。
武宣城边的江景,是不是大藤峡坝起涨水的效果呢?
还是原来就是这样呢?
其实,广西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境内江河众多,依水而生的城市很多,据统计,全区县级城镇,六十几个都在江河边。
那各地的民情,地情,水情,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对于自家沿江的城市建设,就各有不同了,
如有的地方注重打造现代化的滨江商业区,高楼大厦与繁华的街道交相辉映;
有的建设居民小区,或是滨江公园,绿地,推崇宜居,民生;
有的城市则更倾向于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将地方的内在人文与江边美景融为一体。
正是这些不同,每个地方看到的江景就有所不同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