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州这条街,写着“半部中国近代史”

旅游攻略 13 0

漫步于福州三坊七巷街区

头戴“三条簪”

身着传统服饰打卡拍照的

年轻游客络绎不绝

形成了一道道动人的风景线

历史悠久、文脉深厚的坊巷

为何能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甚至重焕光彩?

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

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密切相关

是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

这里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

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 陈景好 摄

这里走出了

林则徐、严复、沈葆桢

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

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便是由此而来

从左至右依次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

上世纪90年代初

因受到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

三坊七巷的部分建筑

曾面临拆除

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

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

三坊七巷得以免遭破坏

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又见夕阳红》 廖秀丽 摄

保护好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1年3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时强调

保护好传统街区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

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

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二梅书屋

珍爱文化遗产

福州首先做好

老宅子、老建筑的保护修缮

位于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

是三坊七巷建设年代最为久远

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古厝之一

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葆桢故居 福建日报记者 陈欢欢 摄

去年4月,沈葆桢故居启动修缮

历时17个月后完工

并于近日通过了福建省文物局终验

据专家介绍

这座古厝混合了

明清、民国的建筑风格

修缮人员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严格按原状修复

既保留各个年代的建筑痕迹

又保持古厝本身朴实的风格

故居主落一进厅堂,布置了左宗棠当年“三顾宫巷”的场景。福建日报记者 陈欢欢 摄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迄今,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项目

累计投入约50亿元

对街区内古建筑进行保护与还原

修复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文化遗产既要精心呵护“保下来”

也要融合创新“活起来”

2022年出台的

《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

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迈上新高度

为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标杆

水榭戏台

近几年,三坊七巷依托古厝资源

先后引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等业态

并吸引脱胎漆器、软木画

牛角梳、油纸伞、肉燕等非遗入驻古厝

福建民俗博物馆更是

常态化举办非遗展演活动

传统非遗与古厝碰撞。图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

非遗文化展演

街头艺人演出等活动

成为三坊七巷的新招牌

今年1至10月

三坊七巷举办各类活动超3500场

其中元宵灯市、国庆古风市集

“月满古厝”中秋传统习俗展演等活动

已成为坊巷里的“经典节目”

游客在福州南后街三坊七巷拍摄花灯。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国潮快闪店

沉浸式戏剧等文旅新业态

在三坊七巷不断“上新”

今年7月《唐朝诡事录·西行》

国潮沉浸式剧场福建首店

签约落地三坊七巷

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

“实景+VR”沉浸式体验

为市民游客呈现盛唐风情

国庆假期

三坊七巷推出了

“福厝潮有戏·闽式生活季”

系列新业态产品

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

观众体验非遗AI秀 图源:福建艺术馆

文化遗产“复活”了

坊巷人气更旺了

一年到头人潮涌动

2023年三坊七巷街区

人流量约1674.2万人次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们说

三坊七巷值得慢慢逛

漫步在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会发现它们各有特色

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间烟火气相互交融

给人别样的体验

游客们打卡三坊七巷“爱心树”

旺盛的人气

带动文旅经济发展节节高

每到假期客房爆满

外地游客来了三坊七巷

都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如今三坊七巷

已成为福州传统文化

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

在三坊七巷的示范引领下

上下杭、梁厝等历史文化街区

纷纷打响知名度

每个周末、假期

都上演着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标签: 福州 闽山 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