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论坛及2024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会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与旅游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及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携手主办。论坛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教育机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旅游协会、华建集团现代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等近50家智库、文旅企事业单位和相关媒体的代表参加。
会上,备受瞩目的《2024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与旅游系联合课题组精心编制,是自发布以来第六份针对长三角区域层面的城市休闲化指数研究报告。
报告深入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13个城市、浙江省11个城市和安徽省16个城市)共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休闲化发展状况。这些城市覆盖了约占全国3.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约17%的人口总量,并贡献了约24.4%的经济总量。因此,对长三角这41个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剖析,不仅具有深远的区域意义,更对全国其他都市圈和城市群在推动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长三角41城休闲化综合指数概览
在长三角地区的41个城市中,依据休闲化综合指数排名,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和宁波位居前五。除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外,其余四座城市均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的城市代表,展现出经济与休闲发展的和谐并进态势。紧随其后的是无锡、温州、绍兴、合肥和嘉兴,这五座城市凭借坚实的经济基础与丰富的文旅资源,在文旅融合的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城市休闲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从而跻身长三角休闲化发展前列。
相比之下,滁州、宿州、亳州、阜阳和淮北在城市休闲化综合排名中位列后五位,这表明这些城市在休闲化发展的整体推进上仍面临一定挑战。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这些城市有望借助区域协同带来的机遇,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后发优势,加速提升休闲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长三角41城休闲化五个维度的细致分析
首先,从经济与产业发展指数来看,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占据领先地位,这些城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休闲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反,淮南、亳州、宿州、池州、淮北等城市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影响了其休闲化的发展步伐。
其次,休闲服务与接待指数方面,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同样名列前茅,这些城市在文旅新业态和休闲新消费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产业规模与结构的优势。而宿州、淮南、滁州、淮北、阜阳等城市,尽管文旅资源丰富,但受限于经济和人口规模,休闲服务与接待能力相对较弱。
在休闲生活与消费指数上,各城市间的差距相对较小,显示出长三角地区整体休闲化质量的均衡性。杭州、嘉兴、金华、苏州、温州等城市在休闲娱乐和文旅市场方面表现活跃,居民与游客的休闲消费水平较高。而安庆、阜阳、池州、亳州、宿州等城市,因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和人口增长乏力,影响了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的综合消费能力。
休闲空间与环境指数方面,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优化方面表现优异,为居民与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户外游憩环境。相比之下,蚌埠、池州、阜阳、六安、滁州等城市的户外休闲环境质量相对较低,成为休闲化发展的短板。
最后,交通设施与规模指数是衡量城市休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苏州、上海、南京、杭州、无锡等城市凭借完善的交通设施,有效扩大了居民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并缩短了与外来游客的时空距离。而宣城、嘉兴、铜陵、宿州、淮北等城市,由于交通条件的不完善,限制了文旅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消费潜能的释放。
三、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核心特征
1. 引领态势显著:长三角地区的休闲化发展呈现出核心城市引领的显著特征。
上海作为领头羊,已率先步入全域休闲化的发展阶段,对区域休闲化进程产生了强大的引领与辐射效应。紧随其后,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和合肥等城市休闲化发展势头强劲,不断加速前行。
城市规模与能级的影响:观察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前列,不难发现,这些城市多为特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及I型大城市,而排名靠后的则多为I型小城市。这一现象揭示了城市规模和能级对于提升休闲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重要作用。超大或特大城市在长三角休闲化进程中扮演着特殊且关键的引领角色,这与我国国情相呼应,成为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框架下,各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差距显著缩小,初步成效显现。尽管2021年休闲化指数最高与最低城市之间仍存在12倍的差距,但当前这一差距已缩减至11.17倍。然而,要实现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的全面协调与均衡,仍需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2.维度特色:休闲消费成为城市休闲化优化发展的新引擎
在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中,休闲消费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城市休闲化优化升级的重要增长极。从评价指标的差异来看,这一现象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特征。
一方面,涉及绝对性指标时,城市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城市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指标评价的高低,大城市往往拥有更高的评价数值,而小城市则相对较低。然而,在休闲生活与消费这一维度上,首末位城市之间的差距仅为1.66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居民在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满意度以及休闲消费支出方面的价值诉求高度一致。无论城市大小,居民对于休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表现出相似的热情和期待,这是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共同点。
另一方面,在休闲服务与接待以及交通设施和规模水平这两个维度上,安徽省的后发城市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先发城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体现在文旅业态的多样性、文旅设施的丰裕度以及文旅服务的标准化等方面,还反映在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上。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支撑休闲服务与接待的基础,对于提高游客的到达便利性和出行舒适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交通设施水平、加强基础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业态,以推动安徽省各市休闲服务与接待水平的提升和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已成为驱动区域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
3.空间格局:长三角休闲化发展呈现“东部领航、南部崛起、西北并进”的稳定态势
长三角地区的休闲化发展在空间格局上展现出鲜明的特征。从区域层面观察,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线和沪杭甬线分布的超大及特大城市群,与位于区域南部、西部及北部的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I型小城市群之间,在休闲化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均衡性特征明显。
在省域层面,江苏省的苏南地区,以南京、苏州为代表,以及浙江省的杭州湾沿岸地区,以杭州、宁波为标杆,其城市休闲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和浙江省的西南地区则稍显滞后。同时,安徽省内,皖南地区的发展也优于皖北地区。
从空间发展的动态视角来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联动发展的效益日益凸显。以安徽省会合肥为例,其城市休闲化综合发展水平紧跟上海及周边城市步伐,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各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休闲化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南京、杭州和合肥各具鲜明特色的休闲化发展集群,进一步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休闲化发展的整体提升。
4.协调共进:高品质文旅融合激发长三角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沪苏浙皖在休闲与文旅领域的紧密合作,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的协调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当前,长三角地区不仅在特色旅游线路、会议奖励旅游活动以及文旅一卡通等方面展开跨区域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演艺、餐饮美食以及绿色康养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高品质世界级目的地。
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休闲与旅游资源以及合作机制,为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城市休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未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在休闲消费水平上将展现出更高的相似性,休闲服务、休闲环境以及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差距也将逐步缩小。
2024年,“演唱会+旅游”模式成为各大城市吸引游客的新手段,部分城市借此机会成功提升了知名度,甚至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2023年10月周杰伦在上海体育场举办的为期四天的嘉年华演唱会为例,现场观众人数高达18.5万人次,总票房超过2亿元,其中跨城观众占比高达73%,且相当比例来自长三角其他地区。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力求将文娱赛事带来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为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未来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系教授、同时也是《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楼嘉军,针对长三角城市休闲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第一,“一体化”将成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深化,长三角地区将加快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的结对合作,推动一体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行政执法、消费维权、质量基础等多个领域,长三角地区将实现更深层次的协同,同时银行金融机构也将落实跨区域协同授信,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城市将更加注重休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并释放休闲消费的巨大潜力。
此外,长三角各城市在休闲化发展中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强。通过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协同发展能力,各城市将形成更加紧密的休闲市场联动效应和空间协同效应。这不仅有助于优化休闲资源的配置,还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休闲化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第二,高品质文旅产品助推长三角休闲消费协同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休闲市场消费内循环与内外互动将不断强化。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长三角地区正致力于构建一个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产品服务质量可靠、消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消费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通过深化合作,确保《长三角地区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方案》的有效实施,共同打造“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生态共保联治绘就长三角休闲环境“绿色新篇章”。
在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沪苏浙皖四地共同签署了《和衷共济 勇立潮头——携手推动高水平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宣言》,承诺将携手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综合防治。三省一市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通过协商共治、协同共进,将绿色作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网络已初步形成,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此外,三省一市还在其他生态领域深化合作,致力于培育更多生态项目,为长三角居民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休闲空间。
第四,高效能治理为长三角居民休闲生活撑起“幸福天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这无疑为长三角城市休闲文化生活的高品质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创新休闲产业供给内容,激发以文旅消费为核心的休闲需求,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将在更高水平和质量上实现动态平衡,逐步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休闲场景创新高地。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建设应以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以提升居民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核心,共同推进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区域休闲生活品质化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典范。
第五,都市圈扩容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谱写“新时代乐章”。
上海大都市圈的扩容至“1+13”模式,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协作和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应紧抓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机遇,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交通优势,共同编制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规划,不仅推动各城市休闲市场的协调发展,更深化休闲产业的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休闲化城市群。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旅需求,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024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休闲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对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重要智库,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正致力于搭建文旅研究平台,将各方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实施的方案,科学提升上海文化和旅游的软实力和话语权。
作为论坛的举办地,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还将汇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文旅企业等多方力量,持续打造开放性的文旅新知交流平台和知识决策转化平台,力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推动上海城市休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顾洋
文:顾洋 编辑:周洁瑜 责任编辑:何易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