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宁蒗非遗传统服饰,绽放文化新魅力

旅游资讯 9 0

11月18日-19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2024年丽江市“新闻力量·丽江故事”中国记者节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了宁蒗县,探访了县城的县级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莉和永宁镇温泉村的摩梭人手工纺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阿七独支玛,深入了解了宁蒗非遗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及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走进位于宁蒗县大兴街道郑家河沟商贸街的凉山火塘彝族文化体验馆,各式各样的彝族服饰琳琅满目,挂满了整个屋子。县级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莉及其母亲正专心致志地进行织布,手工缝制彝族服饰。据杨莉介绍,她在传承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尚、潮流的元素,使得彝族服饰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深受大家喜爱。来自四川、攀枝花、盐源、怒江兰坪等地的人,甚至省外的游客都慕名而来,购买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服饰。每年火把节期间,更是游客如云,他们穿着彝族服饰在晚会上跳舞,体验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杨莉表示,她现在更有信心将彝族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彝族服饰。

随着《织布歌》悠扬旋律的响起,我们来到了永宁镇温泉村委会瓦拉壁村的宁蒗县阿七独支玛摩梭非遗展览馆。在这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览馆负责人阿七独支玛和姐妹们正一起织布,制作披肩、桌布、腰带、挎包等手工纺织品。这个非遗工坊通过“免费提供原材料+免费技能培训+计件回购手工作品”的模式,成功带动了邻省、邻村的400多名妇女参与进来,年产量近10万件。其中,还包括45户脱贫户,他们的人均月收入因此提升了200元到3000元不等,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去年,该非遗工坊还入选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

阿七独支玛表示,目前工坊里有64位阿姨在制作手工纺织品,她们年龄各异,但都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每天,她们能生产1-2条手工围巾,有时两天才生产1条,但每个月共能生产70-80条围巾以及一些包包。除了围巾和包包外,她们还制作腰带、衣服和裙子等。这些产品主要销往有合作的上海地区以及来当地旅游的游客。然而,阿七独支玛也坦言,她们在产品提升和设计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外面的设计师在色彩和款式上给予指导。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着这份热爱,每天六点半起床,送完孩子上学后便开始工作。她认为,这不仅仅是在制作产品,更是在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她也希望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年轻人,让这份技艺代代相传。

宁蒗彝族自治县居住着包括彝族、汉族、纳西族在内的11个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服饰极具地域风采。其中,宁蒗彝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以红色、黄色为点缀,既具有观赏性又实用。女性的服饰更是随着她们年龄的增长和身份角色的转换而不断变化,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和生命周期的仪式感。纳西族摩梭人的服饰则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调,清新雅致,彰显着摩梭人对自然与和谐的崇尚。男性的服饰通常简洁大方,以蓝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搭配长裤为主,既便于劳作又体现了摩梭男性的阳刚之美。而女性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她们常常穿着绣有精美图案的短上衣,搭配色彩鲜艳的裙子,再系上一条宽阔的腰带,头戴鲜花或银饰,显得既婀娜多姿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服饰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更是摩梭人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展示自己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宁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泽华介绍,目前宁蒗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0项、省级保护区2项、市级项目33项、市级保护区1项、县级项目111项。同时,还有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67人、县级传承人190人。他表示,下一步宁蒗县将继续做好“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工作,专门培养和发展传承人,积极推进申报省级、市级和县级的非遗项目及非遗工坊。同时,他们还将走出去学习交流,带着传承人和产品参加展销展览活动。目前,非遗产品如彝族的漆器、织布等已保留其传统并在线上进行拍卖活动,从11月24日开始就会在线上开展拍卖。(采写/曹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