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珉
《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班卓 上海人民出版社
游记文体几乎是最早的文体,比如《山海经》,擘画一个雄奇世界,告知后人一个辽阔的大陆,留给今人对消失文明的诸多探赜索隐的奇人异事。比如《水经注》,郦道元追溯前辈遗迹,网罗史话故事、人文遗迹注释山川地理,这是对漫汗历史的穿针引线与拾遗补缺。行万里路以成书,早就成为文人雅士的宏伟志愿之一。正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我们今天对人类历史世界的深层认识,让我们今天可以阅读到更多品类的游记,使得旅游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使得文旅业成为各国朝气蓬勃的重要产业,使得游记图书成为当代人阅读趣味。
班卓的《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是众多游记中一本独特的小书,初版于2005年,今年又再版,既说明了大陆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过程,又说明了这本书与大陆初代旅行者和二代旅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里的旅行者,指纯粹以旅行为生活内容的人,他们不是游方僧侣,却做着同样的事。比如我也被迫去过许多地方,也因为消遣有许多短途游,但本质上我并不爱旅游,更不是旅行者;我喜欢生活在一个小镇里,在小镇里散步,观察这个小镇就满心欢喜,要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阅读各种游记已经足够有余。说这本书独特还在于它不完全是游记,只是游记中的边缘作品,它所记载的更像是人生旅途上的风绪景印,它是一本呈现旅行者的心灵之书。
旅行者一直是史诗般存在的神秘群体,在无限拓宽加深我们对周边宇宙的认知,《陌生的阿富汗》正是我们理解旅行者不可多得的一本书。这本书虽然只是描述了班卓旅行阿富汗的片段见闻,却蕴含了其个人旅行生活的发端与不断踏上旅途的因由。旅途中交集的诸多人物影像、破碎的城池、荒芜或美丽的风景、回忆与问心、犹疑与希冀中,是一颗坚定的心连缀成篇。从中不仅看见优美的文笔,更看见人、事、物的衰败与兴起以及一个旅行者的心路历程,与其说她是去看世界,不如说她是在寻觅另一些自己,并融合为一个更完全的自己,这是一个旅行者的成长方式。
作为一本游记,班卓所呈现的世界是灰色的,明媚的部分时时闪耀其间,比如行路中扶持过她的人、开书店的三个青年、中巴车上的少年、沙赫伯一家,比如与日本游客一起在旅馆楼顶望星空,与巴米扬村落中的老人、主妇与孩童聊天、吃饭、嬉戏。而作者最初莽撞曲折的喀纳斯之行养成了她旅行的初心与勇气,她对陌生人内心的关注,使其窥见了旅行者所直面的星辰大海上每一朵浪花都有动人的秘密。横渡沧海并非旅行者的终极目标,目标可以在每一朵浪花中,可以在每一片云上。我见过一些徒步或骑行黄河的人,其中强毅的在工作之余陆续徒步走完黄河并出了三本图文集,差点的也是半年里单车骑行几千里而后开个新闻发布会,他们都是把走一遍黄河作为壮举。这只是普通人的壮举,在旅行者的世界里是不够看的,他们不算是真正的旅行者,因为他们只是在已知世界画了个圈以示个人的壮志、豪情与毅力,并未有更进一步有益于人类生存的发现与精神探索。
班卓还邂逅了别样的旅行者,迁徙的难民、客居与工作他乡的人、一般意义上的游客,还有几乎终生旅行的人,他们亲近陌生世界产生的隔膜——骄傲、矜持与讨好的姿态及他们之间的谨慎、不屑与友好(我写诗,还注意到作者居然前后遇见了两个诗人,算是精神旅行者吧,也是神奇莫测)。不是每一个旅行者都要写一本书,虽然每一个旅行者都在拓展自己生活的空间,但能够以旅行为生的依旧是极少数人,把旅行作为一项事业的追求、一种生活的意义践行之的人就更少了。
《陌生的阿富汗》有许多寓意,我以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现代人生存下去的无数坐标之一种,就好像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态圈虽然无限大,但都是黑暗的存在,部落社会总是小心翼翼地探索外在的世界。如今我们的外在世界在马斯克们的冲锋下几乎没有秘密与黑暗,但我们内心是否经得起来自外在的颠覆性巨变,我们每一个人是否还能保持完整独特的精神存在?我以为这本书可以引导我们得到合适的答案。个体的进步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郦道元也好,徐霞客也好,他们本身拥有财富,可以一生求证他们世界各种存在的数据其实都是客观的存在,并不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惊喜、他们的得意,只要你有钱都可以做到。他们做不到的是放弃已知的世界而转向未知的世界。而寻觅未知世界的桥梁才是现代人所需要的。穷游、富游、各种游,能否提供现代人安身立命的需求,才是现代旅行者的使命。
苏轼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我们的故乡由已知成为未知的时代里,班卓或者更多的班卓,所写下的《陌生的阿富汗》和更多的《陌生的阿富汗》,会给我们更多的秘密,这些都是未来的秘密,是我们得以立足未知的心灵的故乡。只有这心灵的故乡才能使我们忘乎所以,一生贡献给无限的未知时空。如果有平行世界,我们就去打开一条一条平行世界,完成我们自己,或者完成唯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