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痕老街记忆
人文故里,千年古镇。走进东至县木塔乡古村落———黎痕老街,静静抚摸阳光下那零星的碎影,而今的老街虽繁华不再,但简朴的生活里,烟火依存。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老街的屋檐下、木雕中……寻根问底。老屋的天井旁,孩儿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聆听那讲不完的老街故事。黎痕,原名黎浑,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改为黎痕,始成镇。两宋时期为茶叶集聚地,明清时徽商兴起,鄱阳、九江至徽州的一条主徽道穿镇而过。这条三里多长的老街,每日商贾如流,愈发兴盛,故有“桃三千,潘八百,抵不上黎痕一夜客。”之说。曾经的商业老街,旅馆、茶号、百货、土产、染房、理发……商铺作坊,鳞次栉比。曾经的文化重镇,三座学馆、五大祠堂、三重牌坊、宝刹古庙、石桥路亭、黎痕八景……物华天宝,享誉一方。黎痕古镇居民自古由汪、王、叶三姓组成,据其家谱记载,这里曾经先后走出举人12人,进士5人,为老街沉淀下了更为厚重的人文底蕴。然而,在老街的历史上,载入史册、最为耀眼的还是那段红色记忆———先遣队黎痕休整。1934年10月中旬,连续作战3个多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皖赣边时,部队减员严重,急需休整,皖赣特委将先遣队带进黎痕苏区。寻怀洲、乐少华、粟裕等先遣队领导人的指挥部便设在黎痕老街,部队休整期间,黎痕苏区为先遣队补充了500余名新战士,让先遣队很快恢复了元气,一周后便踏上了新的征程。星移斗转,老街的繁华随着徽商的衰落而不再。新旧碰撞,老街旧房的屋脊,往往被新建的民楼超越。留住老街,留住记忆。昔日牌坊的残石,祠堂的石墩,宋元的瓷碗,苏维埃的钱币等等,都已成为老街“乡愁馆”的珍藏。纳入保护后的老街没有灯的红、酒的绿,那朴素、恬静、悠远,是萦绕着氤氲古意的所在。老去的街,不老的情结。当你感觉身心疲倦时,这里便是一个栖息心灵、安顿灵魂的地方。漫步老街,回望乡愁,触摸历史,然后背上行囊,向着未来,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