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晴 张春法 通讯员 岳晓蕾 德州报道
滚滚黄河,蜿蜒运河,千百年来见证了德州的辉煌与荣耀,也激励着德州人民不断前行。地处黄河故道之畔、京杭大运河之滨的德州,一项关乎德州550多万百姓生活的“两河牵手”民心工程,将两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更加吸引世人的目光,共同书写德州发展的新篇章。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一个推动城市更新的综合文化工程
“以前总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已然成为一个更为普遍和深入的理念,这一理念更加突出了文化的主动性和驱动力。”德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德胜说,代表农耕文化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贸文化的大运河文化,融合碰撞形成了德州市独具特色的两河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2年,德州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果断启动“两河牵手”工程。这是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人文资源进行的一次深度整合与全面提升,更是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美好憧憬与热切期待,可谓是一次高瞻远瞩的决策,彰显了德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自黄河齐河潘庄引黄闸起,通过潘庄引黄总干渠、马颊河、沙杨河、减河全线连通黄河、大运河。”德州市水利局设计院副院长熊继斌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条水路就默默无闻地承担着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的重要任务,在整个华北地区的水资源调配和生态保护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两河牵手”工程的推进,更是让这条全长130公里长廊,成为两河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历史的载体,历史是文化的血脉。这座因德水(古黄河名)而名,因运(大运河)而兴的城市,拥有大禹治水、董子弘儒、桃园结义、四女孝亲等传统历史文化,德州杂技、武术、京剧等地域文化,德州扒鸡、乐陵小枣、保店驴肉等美食文化资源,苏禄王墓、德州码头、四女寺枢纽、禹王亭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点……这些都是“两河”赋予德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来源,地域文化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城市更新与地域文化的相融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趋势。”作为地域文化专家的王德胜说,德州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可以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和人居环境改善。同时,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有助于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德州市着眼于“两河”区位和资源特色优势,以史为根、以河为魂,为“两河”文化搭建主舞台,把文化景区联动起来,实现文化“牵手”,深入挖掘“两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两河牵手”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充分提振了德州“两河”文化的影响力。
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等文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深入探索特色实践,组织廊道重点村开展非遗剪纸文化体验、孝德文化传承等各类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大禹文化节、董子文化高层论坛、东盟文化交流周等活动,全面展示了“两河牵手”的独特内涵。运河乐活区、生态观光区、诗意栖居区、黄河魅力区四个区域,涉及5个县市区、18个乡镇……一幅色彩斑斓、科学布局的宏伟蓝图正在形成。
大运河德州段
黄河红心广场
变“流量”为“留量”
一个辐射全域的发展新机遇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条河流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塑造者。它们如同城市的血脉,滋养着土地,孕育着文明。
黄河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而京杭大运河,则如同一条连接南北的文化纽带,将德州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河牵手”工程以原有河道为骨,辐射德州市全域,不仅丰富了德州市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更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留河道骨架,发挥水脉功能。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需要有坚实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
“目前,大运河黄河以南段、北京至天津的北运河段已实现通水,仅剩天津至黄河段线路未通水。‘两河牵手’工程的建设,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该段线路补水,实现黄河水、长江水、运河水三水汇流、三水并补。”熊继斌介绍道。
溢流堰风景廊桥
融入生活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在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西高寨村引黄干渠溢流堰上的明月廊桥上,不少周边村民在此唱歌打牌、休闲娱乐,这座仿清代歇山、悬山组合的廊桥,正是德州市“两河牵手”工程景观廊道的一部分。现在的明月廊桥不仅是当地群众放松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平原县新晋的网红桥。“两河牵手”是对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德州市合理规划水空间,增设休闲步道、自行车道、亲水平台及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
四女寺水利枢纽
填充文化血肉,传承历史记忆。“山东手造·德州有礼”出圈,德州市举办运河沿线城市手造展,召开大运河手造座谈会,成立全国首个大运河沿线城市手造联盟并发布联盟宣言;黄河大集活动异彩纷呈,德州市创新“黄河大集+手造”模式,举办“山东手造 鄃城有品”黄河大集首届手造节活动,提升山东手造影响力;创新“黄河大集+露营”模式,举办“儒风水韵德州游”德州春季游露营地开营等活动,德州市将“两河牵手”工程打造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与魅力。
激发文旅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德州市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多要素聚集,多产业叠加,“文旅+”战略凸显集聚效应,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文旅+”,打造“运动之城”,高标准建设3000亩的体育产业园区,运营投资15亿元的体育公园,2024德州“两河牵手”户外运动嘉年华、龙舟赛、2024德州运河马拉松暨好运山东·马拉松城市联赛(德州站)等体育赛事盛况空前,以赛为媒,集中呈现,“文旅+农业”“文旅+康养”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齐河获评中国康养百佳县市、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黄河国际生态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入选全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12.8万亩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成功打造德百旅游小镇省级生态康养基地。
共谱一曲
一个多部门联袂并进的经典案例
黄河、大运河赋予德州市相识取义、守则和谐、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在‘两河牵手’工程的顺利推进中,各部门和区(县、市)也充分发挥这些精神特质,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德州市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高永文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时说,在追求高效协作与协同创新的今天,跨部门合作已成为推动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力量。
在高永文看来,“两河牵手”工程涉及部门和区(县、市)多部门之间有机协调,通力合作,共谱一曲,这是政府行政职能集约化、集成式改革创新案例的典型。
德州市自然资源局作为“两河牵手”工程的牵头部门,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与政策制定。高永文表示,德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对文化廊道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建设时序等进行了全面设计,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同时,自然资源局也对沿线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德州市政协先后多次围绕大运河通航、保护与申遗等主题开展视察,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河‘牵手’工程既是省重点水利项目,也与大运河全线通水这一国家战略高度相吻合。”德州市水利局设计院副院长熊继斌介绍,市水利局负责文化廊道沿线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不仅要对沿线河流、湖泊等水体进行治理,还要保障水资源的安全与清洁;同时,结合文化廊道的景观需求,也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景观,提升文化廊道的整体景观品质。
品传统文化、尝特色美食、赏美丽乡村!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服务科科长索磊表示,市文旅局深入挖掘“两河牵手”沿线地区的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文化节庆、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廊道周边配套设施,如民宿、农家乐、研学游、休闲游等,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德州市委宣传部高标准推动“两河牵手”工程出圈出彩,深入推进文化体验廊道内涵挖掘和转化利用,推动以“两河牵手”为特色的数字化展示场景项目,以“5+2”原则结合“数字科技+文化创意”,串联沿线5个县市区的文脉、水脉、人脉,打造运河文化主题元宇宙产业发展集聚区,以“乾隆下江南”为主线的水上超高清裸眼3D动态艺术体验空间,展现大运河德州段风貌。另外,还组织并参与“两河牵手”主题美术书法摄影展、“两河牵手·网红走单骑”等活动,展现工程建设成果和德州精神风貌。
如今,两河之间路网全线贯通,德州正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文化兴的绿色长廊,建设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重要的集中展示地。沿线各县市区同频发力,在多部门的紧密合作下,“两河牵手”工程捷报频传,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积极成果一一呈现。
“两河牵手”工程是德州市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新名片,它不仅展现了德州市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决心与智慧,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两河牵手”工程的逐步推进,一幅生态与文化交相辉映、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德州市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