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向海图强,打造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

旅游资讯 10 0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广州海洋产业体系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超过1800年的海运史、180年的造船史,现在的南沙龙穴造船基地是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五位和第六位。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良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海洋科教资源,广州正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向海图强,持续提升南部海洋经济圈中心引擎能级。

“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首次纳入广州的城市性质,这不仅是国家对广州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广州未来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

近日,广州首个面向中长期的海洋发展规划——《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编制完成。将彰显广州海洋产业特色、打造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

未来,广州如何彰显广州海洋产业特色、打造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引领城市向海图强?

2024年9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机构发布《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3》,广州连续三年位居第一梯队。

“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认为,“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催化海洋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这对于广州这座产业体系完备、海洋科研实力卓越的城市而言,无疑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广州海洋产业应该走高端、多元、融合的发展路线,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城市。”

《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结合产业、港口和科研优势,明确三大海洋产业主攻方向。以海强基,推动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海求新,促进海洋动力新引擎培育壮大;以海谋篇,面向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进行前瞻布局。

以海强基,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级造船基地

广州连续5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保持全球第13位,稳居国内前四;2023年的全市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居全球第五、第六位。广州的港口条件、运输能级等“硬实力”在全球领先,但广州港口依旧存在国际化水平不够,对国际航运高端机构缺乏吸引力等航运服务“软实力”不足的问题。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原总规划师、中交城市与区域开发规划研究院原院长陈有文认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本身不是目的,强化枢纽对生产要素资源集聚的引导与配置作用,以此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才是目的。广州航运枢纽建设要强调服务导向,夯实连接度,更好地支撑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综合性门户。

针对提升广州海洋运输、航运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提出三大对策:一是引进国内外航运龙头企业,吸引航运总部集聚,吸引国际知名航运公司运营中心落户广州。二是进一步丰富地中海、亚洲航线,开辟欧美远洋航线,拓展与欧美主要港口之间的滚装航线。三是加快拓展航运交易、航运结算、航运指数研发等服务功能,搭建覆盖航运交易全业态服务功能体系。

豪华客滚船“MOBY FANTASY”号(图源:广船国际)

广州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重要的研制、生产基地,产能达500万载重吨/年,单船造船能力突破30万吨。南沙龙穴造船基地的产品覆盖全系列液散货船、滚装船、半潜船、可燃冰钻采船等,并在高端豪华客滚船、PCTC汽车运输船、支线集装箱船等产品市场具有全球引领地位。然而,广州海工船舶产业链发育仍显不足,广州船舶工业关键配套产品本地化率不到10%。

广东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认为:“广州拥有很好造船基础和智能制造优势,应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本地产业基础好的船舶海工配套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船舶,实现弯道超车。”

面向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的“强链”“补链”,《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提出,强化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重点提升高附加值零部件的自给率。同时研判国际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船舶。

以海求新,促进动力新引擎培育壮大

广州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科研实力,近年来在海洋功能生物资源挖掘和可持续性利用、新颖药物先导物发现和成药性评价、海洋药源分子合成生物学产生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959年成立于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是广州海洋药物和制品研发的杰出代表。该所张长生研究员带领团队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药物先导化合物28个,完成5个抗肿瘤海洋候选药物成药性评价。南海所还积极探索海洋生物活性肽在美妆领域的转化应用,创新性地推出了含海洋贝类功能肽的化妆品,该产品不仅填补了海洋生物贝类活性肽护肤化妆品的空白,更以修复与焕活功效赢得市场好评。

为进一步发挥广州医学健康研发实力雄厚、生物医药和化妆品产业发达、医疗体系完善、市场需求大等优势,充分利用南海生物资源宝库,《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提出,要以构建“海洋生物资源采集-功能鉴定-产品研发-装备研制-产业转化”产业链为目标,优先发展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创伤修复医用材料,海洋新型酶类及酶制剂,海洋生物原料化妆品,海洋绿色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抗肿瘤的海洋生物原料药、海洋中药。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海洋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广州从海洋牧场装备设计、装备制造、水产种质、水产品加工等环节发力打造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依托海洋牧场装备设计制造,拓展广州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深耕深远海绿色智能养殖平台技术,获中、美、欧等多国发明专利授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6省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普盛海洋牧场6号(图片来源:广州能源所)

今年5月,由广州能源所研发设计、广船国际建造的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6号”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这是继“普盛海洋牧场1号”和“普盛海洋牧场3号”之后,广州为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造交付的第三座海洋牧场平台。第三座平台的养殖水体增加了一倍,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对附近海域水体“零”污染。同样由广州能源所设计,广州市顺海造船有限公司制造的国内最大的半潜式海洋牧场养殖平台“鑫环1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在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交付。

为全力打造“一高地两中心”(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地,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中心和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养殖旅游一体化的海洋牧场、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多功能养殖辅助船、文旅养殖平台,推广海洋能源装置和海上牧场技术融合的“蓝色能源+海上粮仓”模式。

以海谋篇,前瞻布局天然气水合物产业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储量巨大,如果能够高效开发利用将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碳减排。

“我国海域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从1998年当‘小学生’开始,在学习中增长悟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实干中积累经验,直至今天我们获取了各种赋存形式的水合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成为同领域的领跑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席科学家张光学如是说。

广州在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机构,在引领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上具有区位优势、人才队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化基础。其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的核心单位,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成功实施了我国海域首次和第二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进入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体系,打造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广州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提出继续强化广州在科研产业方面的先发优势,前瞻布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一存储一转化”全产业链,强化核心工程技术研发,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应用产业,加快建设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拓展天然气水合物装备应用于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等其他相关产业,打造全球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先锋城市。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只是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的缩影,广州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调查和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有着较强工作基础。1983年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开展了33次深海大洋航次,在太平洋勘探发现了30多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富矿区和富钴结核富矿区,建有深海地质探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平台。

依托先进的深海探测设备,进军深海考古领域,建立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协同创新实验室,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研发国内首台6000米级深海光学AUV突破海底图像大场景拼接及目标识别等关键技术,可应用于深海水下考古、资源勘探等领域。正是依托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优势,深海大洋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也为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场景,海洋开发的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文、图 |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