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悦远来 魅力尽展——许昌城市宜居度排名全省首位的背后

旅游资讯 7 0

航拍下的许昌生态廊道“花海树阵”。 本报资料图片

在许昌市曹魏古城,一群文艺爱好者打起手鼓唱起歌。 吕超峰 摄

魅力东湖。 牛原 摄

□本报记者 王平

11月23日,素有“河南社会治理晴雨表”之称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在郑州发布,许昌宜居度综合得分居全省首位,获得感指数、城乡居民幸福感得分位列全省第二,数字政府建设、营商环境指数排在全省前列。

从一个远近知名的缺水城市,“变身”全省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从中原腹地跃升出“中国商超界天花板”胖东来,带动全市文旅经济井喷式发展;从城区创建到城乡统筹、全域创建,让城市与乡村美美与共……在这座清流环绕、绿荫覆盖、花开四季的城市,一次次美丽蝶变的背后,是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理念彰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说,许昌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共建共享,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之韵——浸绿染碧,舒展生态画卷

阳光下的饮马河,碧水盈盈,芦苇丛丛,几只野鸭在清澈的河水中欢快游动,冲淡了都市喧嚣,尽显自然和谐。

“水的世界,树的海洋,花的故乡,鸟的天堂。”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足以让许昌人引以为傲。一株株树木、一块块绿地、一座座公园,正不断点缀、叠加、融合,构织成城市的绿色生态肌理。

水是城市的眼睛。过去曾是许昌最大的短板和瓶颈的水资源,如今却成为许昌的魅力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

40年前,许昌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半夜排队接水,上班拎壶蹭水”,是许多“老许昌”忘不了的“苦日子”。转机发生在10年前,许昌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的重大机遇,启动实施总投资81亿元的56项水系建设示范工程,逐步形成了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新格局。一个干渴的北方内陆城市,变成了一个“每天在水声中醒来的城市”。

在寸土寸金的许昌城市中轴线上,面积3300亩的中央公园成为许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69岁的曹德民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这里的清幽环境中散步。他把这种爱好称为“洗肺”。

许昌市民“洗肺”的场所目前星罗棋布。全市已建成逾200个口袋公园、游园和广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平方米。近百万亩花木林海,构成了风景宜人的“森林氧吧”,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建绿色机制,许昌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评价考核办法,实行绿色发展一票否决制;护绿色环境,许昌连续多年在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排名前列;倡绿色生活,绿色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分担率超过70%……

49岁的市民郭爱莲现在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秀许昌美景,如诗如画的景色总能引来密密麻麻的点赞。他说:“许昌环境真好,城市真美,生活在这里,真是一种幸福!”

城之美——“绣花”功夫,打造生活乐园

一座宜居之城,既是“建”出来的,又是“管”出来的。

以创建提质为抓手,许昌树起了城市管理的全省标杆——

在精细化上“地净如洗”。许昌开展环境卫生清洁行动,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保洁水平,成为全省唯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示范市”。

在智能化上“高效简净”。189平方公里城区被划分为1605个单元网格、上百个工作网格,年均受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城市管理事项20多万件,是全省首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

在垃圾资源化上“吃干榨净”。在许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获得全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之美,既在于“颜值”,更在于“智慧”。

许昌市抓住跻身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机遇,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由数字化城管向建设智慧城市提升。

数据资源,全面整合。许昌市建成投用全省第一家政务云计算中心,汇聚全市60多个部门的上亿条数据,涵盖了公共安全、政务、医疗、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智慧应用,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智慧管理,全域覆盖。许昌市推进智慧管理向各行业、各领域延伸,设置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8座,建成大气监测微型空气站50多个,585个单位和小区的4900余台电梯建起了应急救援系统,编织起了一张全方位、多领域的城市管理大网。

许昌,正从环境优美的生态家园迈向近悦远来的生活乐园。

城之融——统筹城乡,增强发展动力

打造“宜居之城”,绝非局限于城区,而是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许昌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联合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大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鄢陵县大马镇屈岗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墙黛瓦的庭院、花香四溢的游园、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还有街角处一字排开的分类垃圾箱……

像屈岗村一样,许昌市为2000多个行政村(社区)配齐了保洁员和保洁设备,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垃圾转运车辆,探索形成了垃圾处理全填埋、全运走、全消化的“三全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咋处理”难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美丽乡村,离不开产业带动。许昌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准施策,使美丽乡村建设“有特色、有文化、有依托”。

以旅游对接传统。许昌市将改造村庄和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美丽乡村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群,先后打造了许昌城区至神垕古镇等10条旅游线路,并对确定的雷洞村、扒村、山底吴村等试点村庄进行重点包装,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痕迹巧妙融合,通过保护性开发,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

“不仅城市要宜居,乡村也要宜居。”史根治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许昌市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全域宜居、全域美丽。

城之魅——以人为本,推动共建共享

惠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声声入耳;补短板,居住、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许昌以人为本,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便捷生活圈,圈出幸福感。从许昌任何一处居民小区出来,不出15分钟,市民都能找到健身休闲的免费场所,这是家门口的“15分钟健身圈”;高标准建成覆盖城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和托老站,打造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城市微改造,家园更美好。许昌是全国首批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实施以“四改一增”工程为抓手的城市“微改造”,闯出了一条老城更新的新路子,让20多万老旧小区居民受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许昌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每年财政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逾200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发展更有质感。

史根治说,许昌市统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与百城建设提质,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等文章,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城市病”,让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力、辐射力明显增强。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许昌让城市既有美丽“面子”又有幸福“里子”,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短评

宜居之城更出彩

□许言

“城,所以盛民也。”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必然是宜居、宜业、宜人的品质之城。

宜居度拿下全省桂冠,许昌的基础和底气来自哪里?

底气来自外在的“高颜值”。“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优美环境,让许昌获得“水的世界,树的海洋,花的故乡,鸟的天堂”美誉;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网络,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医疗服务圈、智慧阅读圈和养老服务圈,也“圈”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底气来自内在的“好气质”。宜居之城建设,离不开文明“软实力”作为“硬支撑”。自2001年踏上文明创建之路以来,历届许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惕厉自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等“国”字号城市名片。对胖东来式服务理念的大力推崇和提倡,彰显精细化、智慧化、温情化的执法细节,让城市管理更加精准科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朝,秀外慧中的许昌人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全力打造中原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浓墨重彩描绘出“城市向新、生活向上”的锦绣画卷。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