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村位于美丽的红枫湖畔,距清镇市区13公里,沪昆高速、厦蓉高速、320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19.8平方公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民乐村,字如其名,民族团结、幸福欢乐,是一个以汉族、苗族、布依族、回族、彝族、仡佬族等15个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自然村寨。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同胞,共同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丽宜居家园。
民族村寨历史悠久
民国元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民乐村现辖区的原民联村、簸箩村隶属于清镇县芦荻乡。1958年,民乐村划为城关公社哱啰管理区。1984年,撤公社建乡,哱啰公社改建为簸箩乡,民乐村隶属于簸箩乡。2013年因行政村区划调整,民联村与簸箩村合并,取民联村的“民”字与簸箩村的“箩”字谐音“乐”,命名为民乐村。
民乐村村貌。
民乐村辖白泥坝、黑寨、碾子边等14个村民组。王家寨、刘家寨、上小寨、簸箩口等汉族聚居寨子的先民,于1648年从江西省吉安府搬迁到现居住地;白泥坝、吴家园、黑寨是1958年修建红枫湖水库的水库搬迁移民。
至今,民乐村新院寨中间青龙山上,还有明洪武年间威清卫芦荻哨所烽火台遗址,寨后有平坝卫至威清卫的古驿道。大犁树组有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文化古迹“刘左氏贞洁牌坊”。
几百年来,各自然村寨、多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称号,正诉说着民乐儿女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动人故事。
民族团结是基础,民族发展才是目标,但不临湖不靠江、无厂无矿无作坊的民乐村,与周边芦荻哨、大冲、右二等村寨相比起来,一时处于下游水平。不甘落后的民乐村人,积极寻找出路,凭借着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特色产业,繁荣民族文化,让古老的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村容寨貌焕然一新
走进民乐村,宽阔干净的道路,白墙黛瓦的楼房,静谧宜人的院落,令人神清气爽。
然而,以前的民乐村并不是这番景致。光是道路的改造提升,就让民乐村66岁村民鲁云富感受深刻,“改革开放前,民乐村通往清镇是一条沙路,出门全靠步行,来回一趟需要大半天时间。改革开放初期,村民投工投劳,共同建设了第一条公路。现在,乡村道路“白改黑”,组组铺通水泥路,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蔬菜保供基地。代胜强 摄
此外,在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打造中,刘家寨组入选省级试点,王家寨组、彭家寨组入选贵阳市级试点。民乐村抢抓这些机遇,依托现有村庄布局,梳理村庄机理,并结合屯堡文化开始了房屋立面、庭院环境、公共设施等改造提升。
近年来,民乐村又以农村“五治”为重要抓手,动员群众参与到治房、治水、治垃圾等工作中,激发村民自己动手、美化家园的积极性,持续提升人居环境。
如今,民乐村新铺了沥青路,农贸市场也改造成文化广场。盛夏时节,村民们总会在吃完晚饭后到文化广场遛弯、跳健身操,累了就在树荫下的石凳上小憩。
产业发展集聚成群
冬日的民乐村,表面看似安闲宁静,实际上,羊肚菌基地内,农耕机翻土声响彻田野,村民忙着翻土、撒种;辣椒大棚里,冬季辣椒缀满枝头,村民忙着采摘、挑选;清真餐馆中,食客来来往往,商家忙碌点餐、结账……无论在哪,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村民采摘辣椒。郭露 摄
民乐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现代农业。几年前,该村将地势较为平坦的2000余亩土地整合起来,引进贵州智联、贵阳农投、黔峰茶叶、贵州民乐园、贵州珍稀苗木、贵州民投等6家农业企业,并以“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形式,逐步发展起葡萄、辣椒、羊肚菌等果蔬种植产业以及茶产业。
同时,民乐村的清真特色餐馆也陆续开了起来,连成一片,并凭借亲民的价格、独特的口味、新鲜的食材,吸引清镇、贵阳等周边市民前来品尝。目前,民乐村已有清镇餐馆10家,每年接待食客10万人次以上,每家年收入至少20万元,美食餐饮产业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和餐饮产业遍地开花,吸纳了近百名村民参与务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冬天没什么活干,来大棚里摘辣椒,两角钱一斤,一天能挣百把块。”村民罗永芬说。
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民乐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4年前1.8万元提升至如今的2.6万元,村集体收入从亏4万元到每年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目前村集体收入累计有400多万元。
民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达志说,村里正在制定特色餐饮发展规划,打造美食餐饮一条街,发展牛肉深加工。同时还将用好土地资源,做好良种繁殖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
民族文化迸发活力
民乐村的刘家寨、王家寨、彭家寨,保留着完整的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乐村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跳地戏”“跳米花神”等,是一种头戴木刻面具的民间戏剧,主要内容为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表演时,演员头戴面具,身穿长衫,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枪,边歌边舞,以表现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民乐村地戏集祭祀、操练、娱乐于一体,常于刘家寨地戏广场上演,现已成功进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没人会想到,几年前,因市场萎缩、队伍缩减、成员年纪偏大等原因,民乐村地戏面临着偃旗息鼓的命运。
为了传承和发展好地戏文化,民乐村村民自发成立了表演队伍,系统学习走位变换、格斗动作、说唱歌词,并定期组织“一寨一月一台戏”“非遗进校园”活动,利用“相约星期三·民事大联解”契机开设“非遗培训班”“非遗训练大课堂”。针对老中青不同群体,科学设置教学环节,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等授徒传艺方式,推动地戏接地气、旺人气、正风气,不断增强群众凝聚力和地戏影响力。
目前,民乐村已有2支共40人的正式表演队伍,近年来先后到长顺、安顺、普定等周边城市及职教城各大高校,进行《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剧目的展演,无论哪一场,都深受市民群众喜爱。
除了璀璨的地戏表演,民乐村还有春节跳花场、四月八等传统节日,每到这时,各民族同胞都会身着盛装,齐聚一堂,进行着精彩的跳舞、打鼓、吹唢呐表演,用欢乐喜庆氛围诠释着新时代的新生活、新变化、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