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从古镇曲穿而过,道口古镇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建,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大运河的千年繁华,两者相依相靠。是无数人的回忆,承载着多代人的塑造。
"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蜿蜒流淌的银色绸带,它穿越时空的隧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这便是中国大运河——一项举世无双的水利奇迹,一部镌刻于大地的历史长卷。近日,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探访团走进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滑县段的道口古镇,聆听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历史温度……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 图源: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
道口古镇,位于河南省滑县西北部的卫河之滨、鲧堤之上,以其136.56公顷的保护范围,守护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风华。在这片土地上,19.7公顷的核心保护区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缓缓展开,诉说着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滑县段的辉煌与沧桑。
穿过道口古镇的中心街区,来到大运河(卫河)岸边,眼前的景象仿佛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大运河静静流淌,河水清澈,两岸古韵悠长。
据考证,在东汉末年的风云变幻中,一代枭雄曹操巧妙地将淇水引入白沟,不仅为白沟运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世的水运网络奠定了基石。时光流转至公元608年,隋炀帝一声令下,河北诸郡的百万民夫挥洒汗水,开凿出了永济渠这条南北“大动脉”。
到了宋元时期,这条功勋卓著的水道被赋予新的名字——御河。到了明代,它又摇身一变,改称卫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大运河滑县段是华北平原上南北往来的重要水道,持续通航约1800年。
回溯千年,当第一铲土被扬起,大运河的壮丽篇章就此拉开序幕,无数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汇聚成河,它不仅连接了南北,更沟通了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巅峰之作。在这条水上高速公路上,船只穿梭,商贾云集,道口古镇作为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逐渐崛起,成为南北物资交流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节点。
踏上观景台,映入眼帘的这短短8.24公里古河道,宛如大运河永济渠段上镶嵌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以其完好的姿态、清澈如镜的水质以及周遭未被破坏的自然风貌,闪耀着光芒。
这里,是大运河永济渠段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2014年6月,因其原真性被完好保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沿着河岸漫步,9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码头静默地诉说着往昔的繁荣,而那些星罗棋布的古庙宇、商号遗址,则让人不禁遐想连篇,仿佛能听到昔日商贾的吆喝声,感受到那份“日进斗金”的辉煌。
感今怀昔,探寻被岁月雕琢的航运记忆
大运河沿河遗迹星罗棋布,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古镇的悠悠岁月。9座码头,亦见证了无数船只的往来与商贸的兴盛。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抚在道口古镇的大运河上,岸边的码头渐渐苏醒。
“一京二卫三通州,要论码头数道口”,这是明清、民国时期在卫河沿线流传的俗语,道出了道口古镇在运河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北门外码头,是古镇中较为繁忙的货运码头之一。
据古镇原住民们介绍,北门外码头在明清时期尤为繁忙。那时,运河航运发达,道口古镇作为水陆交汇的商贸重镇,吸引了众多商贾云集。码头上,来自各地的船只络绎不绝,货物堆积如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水胡同码头,位于道口镇顺河南街水胡同西端,为清代建筑,因正对水胡同而得名。码头处于古镇繁华地段,是古镇中较为特别的一座码头。据悉,它既是码头,又是个摆渡。码头由石阶和河岸组成,石阶宽且坡度小,方便人们上下行走。拾阶而上,由青石垒砌而成的码头显得坚固而古朴。
在卫河大桥建成之前,水胡同码头是古镇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晨曦初破与暮色降临之时,渡口之上,人潮如织,渡船摇曳间,满载着赶集归来的欢声笑语,或是探亲访友的温情脉脉。这码头,不仅是舟楫往来的停靠站,更是古镇生活的一幅生动缩影,每一块石板,每一根缆绳,都镌刻着往昔的故事与温情。
时光荏苒,摆渡虽已悄然退场,但水胡同码头依旧以一种不老的姿态,伫立于运河之畔,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旅游旺季,它以一种全新的身份迎接八方来客,游人们踏上游船,随着波光粼粼的河水,缓缓驶入历史的长廊,体验着大运河独有的风韵与魅力……
《大河夜读》栏目约稿
无论是对都市情感的细腻描绘,还是对历史长河的深邃回望,或是对当前生活的观察、感想、体会,只要你的文字有温度,有力量,有故事,这里就是你的舞台。
来稿要求:每文宜千字内,诗歌以不超过20行为宜;图片单幅或组图均可,JPG格式,长边不低于2000像素,大小在1MB以内(包括但不限于摄影、绘画、AI创作等作品)。所有作品须为原创,严禁抄袭、套改、一稿多投等。
投稿邮箱:dhbhz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