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宋广军 通讯员 张甜甜
一脉中轴线,半座“襄”底蕴。
据介绍,古襄城的中轴线——明清古街,全长1806米,曾是古许南官道的重要一段,是“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千年古驿道,史称“五里长街”,见证襄城千年荣耀。
2015年5月,襄城县正式启动明清古街修复改造项目,项目一期全长373米188间房,于2017年底完工。
修复后的襄城明清古街,白天古风古韵,书法协会、非遗摊位、画店、书店、古装店等临街排开,如饱读诗书且正派的文人;入夜,华灯初上,人潮涌动、夜市餐车排起长龙,襄城美味、市井烟火扑面而来,细观如浪漫灵动的孩子、远瞰如宽厚包容的老者,历史的印记与现代的潮流在这里和谐交融……
据了解,自该项目一期投入运营至今,已“火”成襄城文旅名片,2024年春节期间拉动消费达1亿多元,腊月23日至正月16日期间接待游客达100多万人次。
项目二期什么时间开始建设?能带动多少产业就业?群众呼声高涨,98%居民愿意配合改造,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项目停滞多年。
2022年5月,襄城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把“明清古街修复改造项目”确定为重点督办议案,在县人大城建委指导下,城关街道指派班子成员专人负责,抽调机关干部中的精兵强将,组织明清古街二期项目沿线4个社区“两委”干部建立工作专班;每周召开指挥部例会、施工例会,相关人员定期会商、集中研判,每周汇报施工进度,集体商议施工细节,逐项解决疑难问题。
项目资金难题如何解决?襄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通过前期逐户走访、了解情况,最终采取了3种改造模式供群众自行选择:一是居民自筹资金,二是通过房屋5年使用权置换、第三方投资改造,三是政府协调贷款对困难户进行改造。
城关街道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县纪委监委派出城关街道监察组组长李燕子告诉记者,逐户走访,逐步扭转了群众由等靠政府改造转变为自筹资金改造;结合未改造房屋既有公房又有民房的实际情况,协同相关单位,多次召集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进行会商研判,明确了“私房自行改造,公房政府改造,公房可以通过5年使用权置换邀请第三方改造”的工作思路。
2022年9月,停滞多年的二期项目正式启动,涉及1400多米407间房屋,截至2023年底完成改造301.5间,截至目前完成改造374间。
项目实施过程中,专班人员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科学设计改造方案,本着“修旧如旧、修出古韵”的原则,聘请专业人士对材质选择、施工工艺等共同把关。
“原先是危房,荒了四五年。修好后,不少人问我房租多少、想租在这儿开店嘞。”11月28日,市民王建民看着已修缮落成的古雅小院,开心不已,之前古街很多房屋老旧,下雨漏雨,存在倒塌安全隐患,现在已经改造得差不多了,期待明清古街项目二期也尽快运营起来,火起来,让大伙儿赚个“盆满钵满”。
李燕子表示,下一步,城关街道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严抓电力保障、通讯保障、保洁保障等管理;厚植文化底蕴,在古街中点缀院落,依托陈谢兵团指挥部、老百货大楼、八七旅社等历史遗留,依托古街整体规划进行打造;提升环境品质,实现一街一特色、一巷一景观,让游客在逛古街的同时,能赏民俗、看演出、品美食;规划在北汝河旁建设南城门,与北城门呼应,把北汝河湿地公园与明清古街串连成线,拉长旅游线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把老街运营好,把群众吸引来;积极对外推介老街,吸引更多人来古街投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