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一个乌镇梦

旅游资讯 9 0

作为一个地道的乌镇人,作家木心的一生都绕不开乌镇。

在《温莎墓园日记·序》里,他这样描述儿时看社戏的情景:

“围泊了许多乌篷船,启篷仰观,观罢荡橹而去”。散戏后,“上桥了,豆腐作坊的高烟囱顶着一弯新月,下面河水黑得像深潭,沿岸民房接瓦连檐偶有二三明窗,等候看戏者的归返”。

● 乌镇旧照

在船上看完戏,在月辉之下听着流水声回家,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就这样徐徐展开,令人心驰神往。

时间来到了1995年,68岁的木心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看到眼前破败的房屋、寥落的街巷,不禁悲从中来,遂失望离开。自此,乌镇成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 木心在乌镇。摄影:李峻

此后数年间,乌镇发生了巨变。

如今,这里人流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木心先生笔下的“江南图景”得以重现。

1、诗意江南:戏剧与水乡的邂逅

2002年,一部名为《似水年华》的电视剧在乌镇开机,这是黄磊自导自演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与乌镇结缘的开始。在乌镇拍摄时,黄磊被这里的美景和氛围深深吸引,一个念头在心中悄然萌生:是否可以在这里举办一个青年戏剧训练营?

● 《似水年华》剧照

不久后,乌镇旅游掌门人陈向宏,开始了对乌镇西栅的改造。

乌镇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几年后的一次饭局上,黄磊与陈向宏聊起了曾经的想法。陈向宏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对乌镇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也一直在寻觅乌镇的“内核”。听到黄磊的提议,当即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讨论,两人将方向从训练营变为更加宏大的戏剧节。

与此同时,华人戏剧大师赖声川也来到乌镇。

当他坐在摇橹船上,听着船桨划破水面的声音,看着两岸古朴的建筑和悠闲的人群,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那一刻,他相信戏剧与古镇会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也看到了在乌镇举办戏剧节的无限可能。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

四个理想主义者凑在一起一拍即合,决定在乌镇造一个梦。而这一梦,就是11届。

●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向宏、赖声川、黄磊、孟京辉。摄影:李晏

2013年5月9日,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在乌镇西栅拉开序幕。2024年10月,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圆满举办,24部海内外戏剧齐聚于此,2000余场演出在乌镇的每个角落轮番上演。

此情此景,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四位发起人或许也没有想到。

2、戏梦天堂:精神的乌托邦

起初,乌镇戏剧节规模很小,参与的人寥寥无几。但大戏的序曲已经奏响,接下来便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11届以来,七个室内剧院和一个户外大型剧院拔地而起,无数广场与街角成为戏剧表演的天然舞台。超11000名青年戏剧人踊跃报名,共179部原创作品亮相,一批又一批中国戏剧的新生力量从这里诞生、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以说,乌镇戏剧节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命运。

● 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随着乌镇戏剧节纷至沓来

但乌镇戏剧节不仅仅是给爱戏之人的礼物,也是给普通人的馈赠,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造梦,并且偶遇谁都是合理的。

你可以随处可见孔尚任、老舍、曹禺、契诃夫、加缪、歌德的画报,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在桥上与林青霞来一场邂逅,或者偶然发现剧场角落里藏着看戏的周迅。

当你漫步在西栅的街头,也许人群中会突然跳出一个演员,拉起你翩翩起舞,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肢体不协调。

又或者,一个无头人撑伞打你身边走过,莞尔一笑的同时,又突然恍惚,分不清是异国他乡的街头,还是在江南古镇。

● 古镇嘉年华

在这里,一切都充满戏剧性和可能性,而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戏剧的一部分。

还有集合潮玩、装置、音乐、电影、舞蹈、展览、快闪、美食等于一体的戏剧集市,更是年轻人的戏梦天堂,也正应了那句话:“在乌镇,年轻人就别睡了”。

● 戏剧集市

这个罕见的“戏剧群居空间”,是戏剧人的圆梦之地,是世界戏剧艺术的重要展演平台,更是凝聚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综合焦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乌镇戏剧节是美好生活的实验场,重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范式——艺术不是供奉在艺术殿堂的圣物,戏剧也没有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3、世界舞台:一个古镇的雄心

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中,江南水乡始终承载着最深沉的文化记忆与最绵长的乡愁。而乌镇戏剧节,正是在这份文化根基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表达。

如果没有戏剧节,乌镇的旅游业可能依然会繁荣发展,但有了戏剧节的乌镇,无疑拥有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气质。当古镇与当代人文艺术融合,当戏剧的魔力与江南的诗意交织,这里不仅是一座古镇,更是一个承载着东方美学的世界级舞台。

在这里,时空仿佛被重构:一边是悠悠水声中的老船老屋,一边是充满当代气息的实验戏剧;一边是老桥下的阿婆晾晒的布衣,一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大师挥洒创意。

● 乌镇风光

多年的发展,让乌镇戏剧节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艺术节,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剧盛会,既能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能让世界认识中国。

在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上,世界戏剧大师们带来的不仅是精湛的演出,更是一堂堂生动的戏剧美学课。从英国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的《惊奇山谷》,到意大利戏剧大师巴尔巴的《哈姆雷特的云》,这些世界顶级的作品,为中国戏剧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戏剧的大门,推动着中国戏剧美学走向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未来。

● 《哈姆雷特的云》剧照。摄影:Stefano di Buduo

通过“乌镇戏剧节”这个世界窗口,许多优秀的中国戏剧作品走出国门,被世界看见。

当铃木忠志、罗伯特·威尔逊这样的世界级导演在乌镇的石桥下驻足,当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将这里誉为“最像乌托邦的地方”,乌镇不再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它展现了中国如何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与世界展开平等对话。

● 罗伯特·威尔逊(中)在乌镇戏剧节开幕式上

一位英国艺术家的描述也十分贴切,这里是“A Small Town's Ambition(小镇雄心)”。正是因为有这份“雄心”,每一年,乌镇戏剧节都在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

比如2023年上线的公益直播,筹得的善款用作偏远地区儿童的艺术教育及青年戏剧人的创作扶持。

同样是2023年,乌镇戏剧节推出了特别展映单元——First青年影展,为更多年轻人滋养艺术梦想。

再比如今年刚推出的“戏梦粮仓”,再次突破戏剧边界,带给观众和表演者极致的体验。你会看到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等一群非职业戏剧人,大胆地改编了契诃夫的经典剧作《万尼亚舅舅》,带着观众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 “戏梦粮仓”单元

当乌镇戏剧节迈入第二个十年,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四位发起人都有一种重新开始的感觉,并坚定信心要办一个百年的戏剧节。

● 2024年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幕敲锣

对于11岁的乌镇戏剧节来说,美好的种子经历了破土、萌芽,一切才刚刚开始。

4、数字乌镇:一座承载未来的智慧之城

一场始于江南水乡的戏剧盛宴,架起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让世界在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当代活力。

但乌镇不止有戏剧节。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中国最传统的过去,也能遇见世界最前沿的未来。

2014年深秋,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并将乌镇定为永久会址。这个千年古镇,从此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坐标。

● 2014年11月20日,马云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图片来源:浙江在线

粉墙黛瓦和前沿科技,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古老的水乡不仅没有被时代巨轮碾压,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漫步在乌镇的石板路上,你会惊叹于这样的反差:在青石板的街巷间,在摇橹船的河岸旁,一场场关于数字未来的对话正在改变世界。

●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从餐饮、住宿到交通、游玩,从人脸识别、三秒入园到移动支付,智慧化已经渗透到游客体验的每一个环节。

到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连续成功举办11年,每年都会有来自全球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互联网领军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千余名代表齐聚一堂,碰撞花火。

● 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图片来源:新华网

每年丹桂飘香的季节,全球主流媒体都会将镜头对准乌镇,这个曾经安静的江南小镇,已经变成展示中国数字创新的重要窗口,和世界认识中国互联网的最佳名片。

5、结语

当传统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对话,一个属于全球华人的精神乌托邦,在这里悄然孕育。

● 挂满海报的乌镇街头

如果说乌镇戏剧节赋予了乌镇这座古镇艺术的灵魂,世界互联网大会则为其注入科技的活力。这种独特的双重属性,让乌镇的未来充满未知的惊喜和无限可能性。

2006年,79岁的木心从纽约再次来到乌镇,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离开。

● 位于乌镇的木心美术馆

多年后,我们仿佛和木心先生一起回到了那个夜晚:河水流淌,月影婆娑,戏声悠扬。当豆腐作坊的烟囱依旧顶着月亮,当看戏的游人依旧在石板路上踱步。

这,大概就是乌镇最动人的风景,也是中国文化最诗意的表达。文/喻汀

标签: 华人 乌镇 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