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向往的人文乡村⑨:黄杨尖,“冷山岙里的邋遢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旅游资讯 8 0

潮新闻客户端 沈秀儿 编辑 蓝珊华

【编者按】

为展示浙江人文乡村之变、之美,助力我省人文乡村建设,从11月18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令人向往的村庄——摄影师眼中的浙江人文乡村之变”。这些摄影师们共同参与了2024年7月启动的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带着对浙江人文乡村建设的探索和思考,他们组成11支战队,分别走进全省11个设区市的11个乡村,3个多月时间共创作完成257件(组)专题摄影作品1700余幅照片,并将于年底举办摄影成果展。今天推出舟山普陀展茅街道黄杨尖村战队摄影师沈秀儿的拍摄随笔。

黄杨尖村全貌,摄于2024年。迟名尊 摄

舟山有个宝藏村,出圈又出片。

过去,在许多人眼中,黄杨尖村是舟山一个发展相对薄弱的远郊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冷山岙里的邋遢村”。

如今,黄杨尖村可是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吸引不少热衷于“反向旅游”的年轻人循声而来。

这个引得众多游客前往打卡的“网红村”到底是“滤镜加持”还是“真的好拍”?从偏远小山村到网红打卡地,人们为何争相前往?我们用镜头寻找答案。

“爆改”乡村让白墙会“说话”

金黄的稻穗粒粒饱满,劳作的农民挥洒汗水……踏入黄杨尖村,一面面质朴、热烈的文化墙映入眼帘。

走近一看,一支由村民组织的“乐团”,正悠闲地“吹拉弹唱”,与背后的丰收画面相映成趣。

当我们拿起摄像机,以静态的、有限的、瞬间的视觉形式去定格那些鲜活的形象,人和空间的碰撞,变得妙不可言。

“会唱歌”的文化墙。沈秀儿 摄

人文风光、乡风文明、产业振兴……丰富多彩的主题画纷纷亮相于屋舍外墙和道路两侧,这些“会说话”的文化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轻轻勾勒,便留住了美丽乡愁。

在黄杨尖村,你不必担心拍不到好照片,走几步就有最佳摄影点。不论是手持长枪短炮的“老法师”,还是拍照打卡的年轻面孔,这里都能让你快意出片。

一位村干部告诉我们,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村里60余套闲置农房被“盘活”,如今成了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酒坊……文创、休闲、康养等多种业态在这里共生共长。这种创新的利益合作机制,不仅让闲置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不断刷新村庄“颜值”,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这个曾经因年轻劳动力流失而面临农房闲置的村落,如今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妥妥的乡村“变形记”!

画里画外。虞莉莉 摄

乡村咖啡店一天卖出两三百杯

前进的脚步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黄杨尖村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

下午1时许,村民们还在午休,有一个地方却忙得不亦乐乎。

黄杨尖村路下徐路106号,鹅卵石地铺搭配白色地砖现代简约,中式庭院复古别致,绿植温润回归自然,大大的落地窗透亮洁净,有种去繁化简的松弛感。这家叫做“禾屋”的咖啡店内,年轻人三三两两坐着,一打听,大都是从舟山本岛或外地过来的。

攀谈中我们得知,这家咖啡店的主理人张晓琼是土生土长的展茅人,原本在媒体行业打拼,去年返乡创业,打造了这个全新的咖啡与茶空间。到今年12月,新店开业正好一周年。

“原来印象中的村子很古朴,交通不是很好,完全不像现在这样充满时尚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突然就火起来了。”透过张晓琼的描述,我发现,原来本地人眼中的黄杨尖村也是突然“冒尖儿”的。

村里的文艺小店。虞莉莉 摄

“之前我在城里开咖啡店,来喝咖啡的大多是社区周边的客人。村里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黄杨尖村的咖啡店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其中最大的用户群是‘喝惯了咖啡的城市游客’,消费群体更广了。”盛夏,冷翠特调“柚见路下”“徐徐莓好”;秋冬,意式特调一起相约品“晚枫”。乡村×咖啡,一杯又一杯。听说这个小店,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两三百杯饮品。

一杯杯咖啡的香气弥漫,正激发着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村民徐文素利用自家的房子开了农家乐。沈秀儿 摄

像张晓琼这样的返乡者在黄杨尖村并非个例,他们正是看到了乡村市场的潜力,将一家家文艺小店的建设与当地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乡村体验,吸引更多的客人前来体验当地文化。

或在“禅农静院”喝茶,或于“听陶”工坊体验陶艺制作,或是在无忧酒坊品味酿酒的乐趣……这些小店虽微小如苔花,却于山间散发迷人香气,并辐射带动周边餐饮、文创、民宿等业态发展。

在这座小山村,一杯咖啡、一餐西食,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悄然消融。

来自宝岛台湾的叶俊维,在路下徐经营《台爸王》台式餐厅。 沈秀儿 摄

来自东北的赵掌柜是最早一批入驻村里的业态,以经营各类花果酒为主。沈秀儿 摄

“烟火气”遇上了“文化香”

在中国人的习俗中,过年少不了赶集。在黄杨尖村,不用等到过年,就能体验到承载童年记忆的乡村市集。

从地道的乡村美食到特色土特产品的展销,再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这里的市集以其独特的“烟火气”吸引着人们。尤其是今年的咖啡生活节,据说吸引了近40家咖啡餐饮品牌和20余家市内品牌,活动现场人气爆棚。

乡村咖啡周。陈永健 摄

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份升腾而起的浓浓的“烟火气”让人难以忽视,令人难以忘怀。

当地政府和民众深知这一点,他们携手挖掘和利用本土乡村资源,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节日节点,精心策划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花样市集”。这些市集不仅保留了传统,更融入了创新,成为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完美融合的平台。

年轻化的视觉设计和互动玩法,结合山野风物的自然之美,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为当地农户和创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让市集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赶集”成了一种新的社交语言,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曾经,黄杨尖村因交通不便、建设落后而面临“空心村”的危机,但现在,利用乡村的生态优势,又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加持,回头客源源不断。待夜幕降临,点点灯火与遥远星芒交相辉映之时,与“休闲搭子”一起,或在文艺小店品茗,或在市集淘点好物,乐享悠然时光,别提有多安逸。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拍不尽的黄杨尖村之美,只求留下故事与人。

农创客丁朝夕在辅导村里孩子学陶艺。虞莉莉 摄

【编者快评】

文化惠村,各展其长。黄杨尖村的魅力,不仅源自其“爆改”的决心,更根植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村落通过艺术重塑、文化植入、活动重构,深入挖掘田园乡村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播下了美的种子。在这里,都市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乡村人也在这场变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摄影师镜头下的黄杨尖村之美,一半在青山绿水,一半在创新创造。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黄杨尖村并未沦为千篇一律的乡村,而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活力,展现出了独特的精彩。这样的人文乡村,聚集时是烟火,分散时是人间。

村书记发来邀请函。

标签: 人文 山岙 黄杨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