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记忆|冬游不召寨

旅游攻略 10 0

□梁小卫

在渑池提起不召寨,几乎无人不知。说到此村,不得不谈“周党隐居”,它是渑池古八景中唯一因人成景的文化遗址,描述的是东汉时期逸民周党在渑池隐居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节行超逸的情怀。

不召寨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北部的坡头乡,距县城约7.5公里,虽说不远,但好多年没有去过了。

冬月初一,煦日和风,明净晴朗,难得的好天气。驱车沿韶山大道一路向北,到达韶山脚下左转并入312省道,西行不到5分钟车程,路边一块用隶书镌刻的“不召寨”村标石映入眼帘。入村的水泥路平直开阔,田野里栽植整齐的花椒树一望无际,棵棵修剪的像盆景一样风情万种、美不胜收。

在不召寨村委会的南侧有个小广场,十二块磨盘从小到大、从东往西依次成弧形竖立排列。每个竖立的磨盘下面均有两个石碾子做基座,别具特色。磨盘正面分别用不同书法镌刻着明清时期的官吏、文人墨客对周党的赞美诗词。广场边缘有六块“周党轶事”的铁制展板,对周党的平生进行了高度概括,这是截至目前,我认为在自己见到的所有记载、史料里是最精炼的。

第一部分为“散财求学”。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载,周党,字伯况,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的太原广武(今山西代县)人。周党出生在富足户中,家资万贯,田地千亩。不幸的是他自小失去双亲成为一名孤儿。由于没有依靠,周党被一宗亲抚养,其万贯家产也被族人占有。成年后,族人仍然不还其家产,为了讨回家产,周党只好向地方官府提起诉讼。胜诉后,他并不固守家业、坐享富贵,反而又将讨回的家产重新分散给那些宗族邻里,并遣散奴仆,只身前往长安游学。

第二部分为“盗贼不掠”。周党在长安求学期间,博览群书,尤以攻读《春秋》为最,最终成为一名博学多才且德高望重的名士。由于他乐于读书、专心修志,受到名人志士和邻里乡亲的称颂。公元8年,王莽篡汉造成社会动荡,周党对此十分不满,托疾闭门不出。不久,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据说,周党所在的附近州县皆遭劫掠,唯有他所在之地安然无恙,原因是盗贼仰其名望,都绕城而过。

第三部分为“回溪隐居”。东汉建立后的公元56年,汉光武帝刘秀得知周党知识渊博又具高贵的品德,有治国的才能,便征召他为朝廷议郎。然而,周党虽有一肚子才学,却对当官没有兴趣。他当议郎不久,便向朝廷称病要求辞官。获准后,周党携妻隐居在渑池县回溪之畔的一孔窑洞里,读书著述并为周围乡邻广施教化。

第四部分为“不召于廷”。周党隐居到回溪之畔(今坡头乡)后又过了几年,刘秀派尚书召他还朝做官。使臣带着重礼前来拜见,并选一交通便利之处郑重宴请,但周党不为所动。据说,周党见使臣时,故意身穿粗布短衣,头发蓬乱并沾满谷糠,以此回绝朝廷征召。最后,在使臣一再劝说下,他被迫前往洛阳。在皇帝面前,他伏地不起,以著书养疾为名,坚辞高官。汉光武帝接受了他的请求,并下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食朕禄,亦名有志焉,赐帛四十匹,听任自便。”

第五部分为“光照邑史”。周党在民间备受世人敬仰。在渑池,“邑人共称党为贤,设祠致祭,岁时不绝”。豫西丘陵周党隐居处,流水潺潺,树木茂盛,风景秀美。后人因周党不应刘秀召宣,把他居住的村庄叫“不召寨”;钦差设宴的村子叫“礼庄寨”;乐队住的村子叫“乐村”,这些村名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使用。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的不仅是他生动的故事,还有他高尚的品德。

第六部分为“耕作而终”。周党隐居在河南省渑池县的回溪之畔,在这山清水秀,环境清幽之地读书著述、耕作而终。《周党传》载:“(周党)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作为一个自由文人,周党以自己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狂放的言行、超人的胆识,终于完成了著书立说的理想,为自己的人生叙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传奇。

沿村委会向南约300米有个“孝善文化广场”,除了花架连廊、健身器材外,用鹅卵石铺设的环形步道周边还有十几块宣传孝道文化的展板。“孝感动天”“百里负米”“亲尝汤药”

“鹿乳奉亲”“包拯辞官侍母”“鲁迅孝善故事”等古今孝善典故分列其上。广场上有几个村民正在忙碌着摊晒红辣椒、豆子等作物。当向他们问起“周党隐居”的地方,有人往村边指了指,说大概就是沟边那里吧。

顺着村民手指的位置,现在只能找寻到一块“不召寨遗址”牌了。据说当年周党隐居的地方是一孔窑洞,在不召寨村南北走向的土沟东侧,沟里流水潺潺,林木茂盛。时间已经过去了1900多年,在漫长的光阴里,经风雨剥蚀后“周党窑”早已坍塌,遗址上杂草荆棘丛生,只有四周茂密的草木和沧桑的土崖向人们叙说着当年周党的风骨神采。“周党窑”虽湮,但其高风亮节的处世风范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明朝诗人戴珙在《周党隐居》一诗中写道:“无媒径路草萋萋,懒见香泥没马蹄。高节不因炎帝屈,芳名应与碧山齐。”对周党的评价赞誉有加。

在不召寨花椒交易市场门口,偶遇了村支部书记胡云峰。一个49岁的北方汉子,目光炯炯有神,说话铿锵有力。他说不召寨村现有村民349户,目前花椒种植面积有3000余亩,享有“中原花椒第一村”的美誉。村里的花椒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花椒色泽纯正、香味浓郁、麻味醇厚,是难得的精品,深受外地客商青睐,成为渑池农特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今年村里对花椒品种进行了改良,又是一个丰收年,估算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小花椒”做出了“大产业”,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

据胡云峰介绍,不召寨村不仅产业兴旺,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除了“周党隐居”之地外,还是一处重要的古龙山文化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家夏鼐、武汉大学考古学教授方酋生分别于1951年、1964年对不召寨遗址进行过调查。2013年5月,不召寨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2022年4月26日,渑池县不召寨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正式启动,此次勘探,旨在了解不召寨遗址范围、分布、地层堆积等情况,为将来的不召寨遗址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文化遗存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生命,在岁月长河里,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化、晾晒,蕴含和彰显着独特的人文历史。不召寨遗址不仅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段渑池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周党隐居不是遁世,他是一种洗去铅华的超脱,能让心灵在这里获得返璞归真的自由、平静和归宿。

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之外,总有一些古村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着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韵味。不召寨是一座写满故事的千年古村,它如同被时光遗忘的宝石,散落在萧瑟的山野之间。它静默无言、与世无争,仿佛是历史的守望者,矢志不渝地守护着那些被岁月雕琢的故事和文化。

标签: 记忆 冬游 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