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丨来路遥迢步履坚之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岱岳①

旅游攻略 7 0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岱岳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泰山附近设博阳郡。明朝《泰安州志》中载:“秦为奉高、博二县,属齐郡。汉为奉高、博二县,属泰山郡。东汉晋因之。”泰山短暂归属南朝之宋、梁,绝大部分时间在北朝统治之中。北魏沿置泰山郡,博县改为博平县,泰山郡治迁至博平。北齐时期,博平复改博县,泰山郡废,设东平郡。

秦汉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是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宗教诸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两汉时期,泰山经济、文化都得到长足发展,种植业、冶铁业日渐繁兴。岱岳区角峪镇鲁东冶东村,今存“鲁东冶”碑。碑文载:据传,此地战国时期为鲁国东部,并在此炼过铁,故名“鲁东冶”。村内的张氏家族自明朝洪武三十三年(建文二年,1400)来此建村,于1958年分鲁东、鲁西两个行政村,此村为鲁东冶东村。同样的石碑在鲁东冶西村的村西也有一通,两碑之间是“鲁东冶”遗址。遗址面积计6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60~70厘米,文化层堆积约1米,现为岱岳区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汉时期,山东的纺织手工业达到鼎盛,黄河下游千里沃野,气候温和,适于桑麻生长。《史记·货殖列传》载:“齐、鲁千亩桑麻。”《汉书·地理志》载有“鲁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汶河流域的纺织业,尤其丝织业也有良好的发展。淮南王刘安盛赞岱岳“五谷桑麻生焉”,诚不虚也。

封禅文化的影响

封禅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群臣登封泰山;他自定礼制,至岱顶升封告天,从泰山之阴下山,禅于岱南梁父山。泰山在大一统王朝中首次得到确认,岱南的梁父山也由此成为历史烟尘中灼亮的一点。

《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大戴礼·保傅》:“以封泰山而禅梁父,朝诸侯而一天下。”后秦始皇东封泰山,禅梁父,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登封泰山,礼祠梁父,后其又数至泰山朝拜。东汉建武三十二年(56),光武帝封泰山,降禅梁父。由是,“自秦汉后侈谈封禅者无不以泰山、梁父并称”。梁父山下,有汉武帝东封时所置的梁父县。汉梁父故城今名古城村,尚残存北部城垣,长约500米,高1~3米,在城址的地面上,可见瓦当、弧形砖及大量陶器残片,均具汉代特征。

西汉时,汉武帝设立奉高县,以专祀泰山,并在汶水之上建立国家政事堂一明堂。《汉书·地理志》载:“奉高有明堂,在(治)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晋书》卷十四:“泰山郡汉置,统县十一,户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后济北郡由博迁至奉高,正式更名为泰山郡。泰山郡遂成为泰山周边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据泰山学院周郢《汉武帝“泰山下东方封坛”考》一文:汉武帝封禅泰山,在礼制上师心自用,一改旧说山顶筑坛以祭天,山下小山筑坛以祭地即一封一禅之成规,于山下增筑一封坛,成为“二封一禅”之格局。汉武帝在“泰山下东方”另筑的封坛地址应在奉高故城(今范镇故县村)以北的北墠村。当地村民一直流传有“北墠这块风水宝地,一条神龙卧于村中,汉武帝曾在此筑坛祭地”之说。李继生对唐北墠村多年来不断发现的汉代砖瓦、陶器残片、画像石等遗存物分析认定:唐北墠村的北墠崖就是汉武帝筑坛祭地的遗址,唐北墠古石桥与北墠崖均为汉代文化遗存。2005年前,姚庄出土的“过宫盖观”瓦当,字体系汉代风格,应为汉代封禅时宫室或祠宇之物,此或为北墠为西汉封坛在此又一旁证。汉武帝封禅时,首先行封天礼于“山下东方封坛”。山下之坛实为正坛,故封瘗玉牒书、立纪功刻石等一系列礼仪皆是在此坛举行。此后汉武帝屡屡“至奉高修封焉”,应主要指修葺此奉高城外的封天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