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让历史文化名城更有底蕴

旅游资讯 6 0

博物馆,让历史文化名城更有底蕴

作者/孙树恒

博物馆:城市的文化灵魂与历史的见证。

博物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它不仅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与时代特色的集中展现。在呼和浩特这座拥有24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近两年,呼和浩特以“提升城市文化能级”为重要牵引,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打造“博物馆之城”的举措。从“把城市精神立起来”到“把文博场馆用起来”,再到“把旅游景区串起来”。

为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呼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提供法治保障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发展促进条例》,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历史文化名城更显底蕴、更有魅力。呼和浩特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中,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彰显时代风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30家。

我有幸跟随呼市人大调研组,参观了丰州故城博物馆、武川博物馆和长城博物馆,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这些博物馆各有特色,功能鲜明,它们在建设过程中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成为了呼和浩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博物馆,不仅是我们寻觅地区历史根脉、找到变迁源头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展示自身文明演进中深厚内涵、底蕴与张力的重要平台。它们如同一个个有灵魂、有内涵、有个性、有情感的历史空间,内含着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与人生的悲欢。

因此,在我看来,博物馆其实就是“文化的容器”,它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各种梦想与期盼。在历史演进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与先辈们不懈追求的荣光,更能够感受到那些渗透着最具人文精神的生活态度、价值理性与文化传承。

尊重历史史实,忠于历史的叙事。

呼和浩特是博物馆之城,已经呈现了方兴未艾的势头。各级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这些博物馆,如同一个个“文化的容器”,将历史的片段精心封存,为人们探寻与解读。

在我看来,博物馆是“历史直白”的最佳载体。它们通过史实记载、文物和遗址,将主体与他者、历史之间的关联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信使,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而历史人物,则在这历史的画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在博物馆中的形象,不仅是对其生平事迹的再现,更是对其在历史进程中地位的肯定。通过博物馆的展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人物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通过自我解释历史的实践,与后人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然而,尊重历史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或随意解读。在博物馆中,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杜撰的故事和瞎编乱造的传说。历史是严肃的,它不容许任何形式的篡改或歪曲。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守护者,有责任确保所展示的内容真实可靠,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这里获得准确的历史信息,形成尊重历史的基本体验。

呼和浩特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从丰州故城博物馆到武川博物馆,再到长城博物馆,每一家博物馆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藏品,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与变迁。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没有镇馆的文物,失去佐证的历史是不靠谱的。

每一座博物馆,它们不仅收藏着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见证。然而,当一座博物馆缺少了镇馆之宝,那份历史的厚重与真实似乎也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有空洞与虚无。 没有镇馆的文物,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历史在这里变得模糊而不可靠。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那些曾经震撼人心的故事,都仿佛被风沙掩盖,只留下淡淡的痕迹。人们在这样的博物馆中徘徊,心中难免生出疑惑与不安:这真的是历史吗?它真的靠谱吗?随着 历史虚无主义的普遍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与解读层出不穷,历史的真相似乎变得扑朔迷离。一些人开始怀疑历史的真实性,甚至否定历史的存在。有人认为,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宣言,是权力的工具。这种对历史的漠视与否定,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不尊重。 然而,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守望者与见证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捍卫历史的真实与尊严。

在博物馆的建设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字与图片的堆砌,更不能容忍那种缺乏文物佐证的历史叙述。我们应该加大文物征集力度,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尽收囊中,让它们成为历史的铁证,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当人们走进这样的博物馆,他们会被那些真实的文物所震撼。他们会看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那些曾经遥远而模糊的历史故事,会因为这些文物的存在而变得生动而具体。人们会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传承者。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独特性与专业性。它不能成为消遣来装门面,更不能被随意夸大以充门面。博物馆应该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殿堂,是一个让人们深入探索历史与文化的场所。它应该提供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人们的浅阅读与消费欲望。

不断深化历史研究,充分发挥立法作用,打造“博物馆精品”。

走进呼和浩特市的一个个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里,历史的线索清晰明了,衔接有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感受着英雄们的悲欢离合与时代的风云变幻。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到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们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赞叹与感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呼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制定出台的《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发展促进条例》实施以来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这项条例的实施,无疑为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初见成效。博物馆在藏品保护、展览策划、公众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当然,博物馆的发展在人力资源、财政支持和基础建设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不足。只要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推动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要深化地区历史研究,不断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资源,为博物馆提供更多丰富、多元的展品和内容。加强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博物馆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