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渭南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寻根:深入挖掘与传承非遗
完善普查挖掘机制,摸清自家“家底”。渭南市文旅系统几代人多次清点“家底”,深入基层进行普查,进行非遗的挖掘、抢救、整理和宣传,最终搜集核实线索5000余条,为非遗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
建立健全评选体系,名录数量居首。渭南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126项,市级非遗项目314项,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渭南市的文化寻根提供了坚实基础。
创新展示展演方式,加强沉浸体验。渭南市通过举办非遗体验、非遗展示传习馆参观等活动,让市民和游客能够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例如,持续优化非遗展示传习馆设施,通过提炼渭南文化符号,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全年免费开放时长2800小时,接待各类参观人数2.5万人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馆进行活态传承的互动展示。连续举办三届“非遗体验官文化寻根之旅”活动。开通了“跟着非遗读渭南”抖音账号,运用年轻人关注的新媒体平台,每周发布三期短视频,宣传推介传习馆的展示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渭南非遗,目前已发布95期,浏览量3万余次。2023年传习馆免费开放的事迹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扎根:非遗在群众中生根发芽
优化教育培养方式,壮大传承队伍。渭南市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承人授徒传艺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在非遗的传承和发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遗融入生产生活,增强群众幸福感。渭南市积极推动非遗与群众生活的融合,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非遗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临渭草编”项目传承人陈春苗、陈有强等人在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相继成立巧娘草编合作社、草编加工厂、家庭型小作坊等生产基地,并积极为周边群众做草编技能培训,利用合作社的形式把有志于草编产业的农户集中起来,整合人力、物力资源,以加工厂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式作坊为基础,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对农户实行订单式培训、订单式制作,使产品的生产、销售不断增长,走上了一条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如今在塬区一带妇女们围拢在一起编织各种草编的场景,已成为临渭区的一大特色,目前塬区一带利用草编增创收入群众达万人,产品销往广东、山东、河南、东北等地,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构建现代传播格局,提升非遗接受度。渭南市通过举办非遗主题摄影大赛、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等方式,一是将非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进广场、进景区、进社区、进园区等形式,使全市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成为文化志愿者,将非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创立非遗传承活动品牌。创立了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宣传活动等品牌,提高了传承质量。201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非遗网络直播活动,使国内外观众“零距离”接触渭南非遗。三是坚持基础保护与生产性保护并举的方法,分类施策,举办传承人培训活动,邀请网红及网络运营专家、设计专家授课,为传承人带来了丰富的创新观念,使他们的产品走出乡村小巷。为示范引领传承人开拓创新,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还设计制作了一批文创产品投放市场。四是通过进校园举办各类非遗相关的比赛活动,使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联合共青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等单位印发通知,进行非遗进校园的总动员。此举得到广大师生、非遗传承人及非遗工作者的积极响应。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市民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强根:非遗在保护中创新发展
技艺与品质并重,凸显非遗创新力。渭南市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也积极推动非遗的创新与发展。渭南市将非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打造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华山戏法就荣获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金奖,成为本届大赛中全省唯一获奖的杂技(戏法)类创新项目。2024年通过举办“华山论技”非遗竞技表演活动,在华山景区植入非遗展演,使其更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新的旅游热点,也让渭南特色非遗进入群众视野和大众生活,进一步增加了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让华山“景”上添花。同时,借助西岳华山的社会影响力,让渭南非遗在更高层次,传播得更远。
加强国际交流互鉴,扩大非遗影响力。渭南市通过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非遗论坛等方式,推动非遗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例如,华阴老腔、华州皮影戏等项目就多次前往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地演出。韩城行鼓、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多次前往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华阴老腔参加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演出,荣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富平石刻、澄城尧头陶瓷、澄城刺绣、蒲城麦秆画、临渭黑陶等民间艺术珍品,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并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宾,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
未来,渭南市将继续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让非遗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