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槐荫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丰富完善全区“125510”发展思路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以“抓项目强产业深化落实年”和“作风纪律提升年”为牵引,部署项目建设、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等“十大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奋力争当“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排头兵。槐荫区先后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全省“高质量发展进步县”等。
今年以来,槐荫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企稳回升、固稳向好。截至10月底,全区共有5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市前五,8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7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0.5%,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
今年新谋划策划项目258个、总投资1386.52亿元,创历史新高;申报获批专项债额度70亿元,198个在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7个月走在全市前列。
槐荫区始终坚持医学中心“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定位,集中资源、资金、力量向医学中心聚焦,全力保障片区建设发展。截至目前,医学中心片区累计开工项目60个、总开工面积达到85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800亿元;齐鲁医院建院百年以来第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医学中心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在黄河之畔、京沪之间,一座孕育着新动能、新活力的“医养之都”正拔节生长。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是落户槐荫的第一所省属重点高校,也是全省最大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拥有两院院士9人,建校第二年就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冲一流”高校,近3年在全国高校排名中连续进位236个位次。槐荫区倍加珍视这一优质教育科研资源,联袂高校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共建大学科技园,全力打造“医教研产养服”融合发展的“未来之城”。
槐荫区坚持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整合医学中心、槐荫经济开发区、枢纽经济商务区、中央文化区连片打造“济南西站枢纽经济集聚区”。围绕经开区,聚焦半导体及其应用“一号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布局宽禁带生产设备制造、工业母机等6大产业园,形成从“厂房林立”向“产城融合”蜕变的蓝图设计。成功组建全市首支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实现晶芯半导体项目基金首投。“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等7项科技项目获评全省重大创新工程。目前,经开区高新 技术企业达到11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瞪羚企业”22家,“产业强区”的支撑动力更加澎湃涌动。
开放,是槐荫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随着京沪、济郑等高铁线路的贯通运营,槐荫已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省会“1+6”都市圈战略的重要交汇点。今年伊始,槐荫区面向全社会举办“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发布会暨“京沪系”楼宇命名仪式,邀请第一太平戴维斯等专业机构参与商务区整体规划,瞄准“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会展、大商务”五大功能组团,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筹推进片区一体发展,形成高端资源要素配置集聚新高地。
目前,商务区内“京沪康养产业基地”、“京沪科创大厦”等9大“京沪”系列特色楼宇已挂牌运营,目前现代化运作楼宇规模超过400万平方米,西城大厦、西元大厦已迈入纳税“亿元”行列,片区入驻中石油、中铁建、中粮等央企20家,宜家、麦德龙等世界500强企业9家。如今的枢纽经济商务区摩天大楼高耸林立、繁华街区人流如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总部机构选择槐荫、扎根槐荫、兴业槐荫。
槐荫区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工程。聚焦数字新场景精准发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科研大数据平台,入选山东省第四批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聚焦数字产业化招引培育,10家软件信息技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京沪数智产业园区”入驻率超90%。聚焦产业数字化重点突破,山东天岳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九阳获评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二机床入选省级“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项目,全区上云企业6200余家。
近年来,槐荫区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项目管家”制度,为济南先进材料智造港等重大项目量身绘制审批流程图,提升“齐鲁之窗•宜商服务中心”品牌效应,已有12个京沪高铁沿线城市、49个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签约在槐通办功能。打造“齐鲁青创大厦”,构建“1+3+6”校友经济体系,今年聘请校友双招双引大使19个,落地项目35个,30岁以下青年占全区总人口超过10%,用心打造与青年双向奔赴的“梦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