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脚步悄然临近,海南、云南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酒店业纷纷提前布局,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过冬套餐”。这些套餐不仅价格诱人,部分五星级酒店的价格甚至低至每晚百余元,还引入了“先囤后付”的灵活支付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今年双十一期间,多家在线旅游平台(OTA)创新性地推出了“先囤后付”的销售模式,允许消费者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预先囤购旅游产品,待实际预约使用时再行结算。这一模式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数据显示,已有大量用户尝试并享受了这一便捷服务。
消费者对于“先囤后付”模式的热情显而易见,毕竟无需立即支付,降低了消费门槛,也减少了囤货时的经济压力。加之现代消费者愈发注重提前规划,这种先买后用的方式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为了延长促销活动的吸引力,部分OTA平台还推出了“跨档预约”功能,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基础套餐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门店或房型,只需补足差价即可。这一举措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囤酒店”活动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然而,在销售数据持续攀升的背后,酒店业却并未因此彻底摆脱焦虑。尽管参与“囤酒店”活动的客房爆款产品增多,兑换权益也更为宽松,但酒店业对于后期核销率的不确定性仍感到担忧。面对淡季客源减少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酒店亟需新的销售模式来刺激消费,回笼资金,而核销率则成为衡量真实销售成效的关键。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酒旅消费场景的演变,使得酒店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销售策略。业内人士指出,OTA平台应当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让消费者愿意“囤酒店”,更重要的是如何促使消费者快速囤货并顺利完成核销,从而为平台和酒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
从市场反应来看,“囤酒店”无疑已成为当前酒店业营销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无论是国际酒店品牌还是本土高星酒店,都纷纷加入到这一促销潮流中,通过OTA平台加大曝光量,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海南陵水香水湾万豪酒店推出的“31天30晚”过冬住宿套餐,每晚价格低至约160元;惠州某华美达酒店则推出了98元起的包吃住过冬套餐,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
然而,热闹背后隐藏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酒店经营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短期内的入住率提升并不能完全反映酒店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酒店团购产品的核销率一直是个难题,往年数据显示,整体核销率普遍在30%至40%之间,今年预计也不会有较大改善。消费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期使用囤购的产品,导致订单被搁置或放弃核销。
面对这一困境,酒店业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囤酒店”更多地是一种短期引流手段,对于酒店整体经营情况的改善作用有限。提升核销率的关键在于酒店自身的运营能力和会员体系建设,通过提高会员留存率和复购率,以及增加直销比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难题。
中小酒店商家在“囤酒店”活动中的处境尤为艰难。由于品牌知名度、营销推广和运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往往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即使推出了优惠套餐,也可能因为缺乏信任度而难以吸引消费者。
在“囤酒店”的价格狂欢之后,酒店业需要面对的是如何长期适应回归理性的市场和疲软的消费环境。随着国内酒店市场进入存量时代,竞争愈发激烈,酒店业需要调整经营思维,从用户视角出发,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酒店也不能过于依赖OTA平台,而应当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差异化营销和精细化运营来提高核销率和转化率。
无论是加入“囤酒店”促销潮流的酒店,还是坚守品质、注重口碑的酒店,产品和服务质量始终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酒店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住宿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