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姜焱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场会议,印象颇深,令人回味。
这个会议的名称有点长:中国报业协会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学习研讨会暨第七届甘肃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论坛,地点在大名鼎鼎的敦煌。敦煌属于甘肃省酒泉市管辖,所以,酒泉市委市政府是主办方之一,敦煌市委市政府是承办方之一。当然,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肯定是不会缺席的。
对于酒泉的印象,原来仅听过这里有卫星发射站;而敦煌,由于莫高窟,其名声如雷贯耳。
去一趟中国的西部是不容易的,对于东南沿海的人们来说,其路途之远,甚于出国。从浙江出发,没有直飞航班,去,需要从兰州转;来,需要从西安转。
会议在敦煌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达500多人。西部地广人稀,用地相对宽裕,这个会议中心初看设计形状像浙江东阳影视城古装戏拍摄基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的东西部是有差距的,无论是观念、经济总量、改革开放的力度等。但这次甘肃之行,给我的的印象:至少在媒体融合、文旅产业、新能源建设方面,西部是不落后的,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
融合质变 频频出圈
无论是当地的宣传部门负责人还是媒体负责人,他们发言时,其传递出的理念、思维、观念、举措,笔者听后感觉,很多方面不逊色于东部,有些完全站在了行业前沿、走在了国内前列。
开会当天,发布了甘肃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2.0版升级、甘肃省市级客户端2.0版升级暨“新甘肃云”平台AIGC技术应用,并举行丝绸之路(甘肃)文化创意传播中心和甘肃智媒审校中心揭牌仪式。中国日报社与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会议组织者还向2023—2024年度甘肃媒体融合优秀案例颁发证书。
近年来,甘肃省新闻战线主动作为、开拓创新,组建成立了甘肃新媒体集团和甘肃国际传播中心,搭建起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形成“全省一平台、全省一张网、全省一盘棋”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探索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甘肃经验”。
敦煌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李国辉在会议发言时说,敦煌文化是什么呢?“开放包容、崇高唯美、向善守正”,是敦煌文化的精神特质。他介绍,2023年以来,敦煌市融媒体中心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为抓手,传承莫高精神、弘扬敦煌文化,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让好声音变成最强音,聚力打造“人类敦煌 心向往之”国际传播品牌,探索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国际传播的“敦煌模式”。
酒泉的另一家县级融媒体——瓜州县融媒体中心,近年来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塑造全媒体主流舆论新格局,催化媒体融合实现新质变。今年1月至9月,该中心在央视媒体发稿119条,较去年同期增长2280%。以“借船出海”扩大“朋友圈”影响力,建立以“瓜州融媒”为核心,辐射带动乡镇部门、村组社区、楼院小区的“四级宣传矩阵”,联动央视频、新华网、人民网、新甘肃、云上酒泉等中央和省市新媒体平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总站、新甘肃客户端、甘肃省文旅厅、郑州日报社、上海卫视“牵手”联动,策划推出大型融媒体直播20余场次,观看人数超3.26亿。
甘肃各级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力度、深度,可谓手笔大、气势强。
文旅大镜 令人震撼
按照行程安排,第二天,我参加了全国主流媒体酒泉调研行活动。一早先看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或许是孤陋寡闻,如此宽的屏幕我从没见过,这也是绝大多数观者的感受。《梦幻佛宫》是全球首部以人文景观敦煌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影片以虚拟漫游的形式对莫高窟不同历史时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梦幻佛宫》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核心的展陈内容,这种特殊的球幕技术及精湛的摄制技艺,非常令人震撼;而用球幕电影手法展示璀璨绚丽的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属首创。500平方米超大球形银幕、超广角鱼眼镜头拍摄的180°超视角逼真画面以及全方位立体声音响效果令人恍若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
观影结束后,直奔现实中的敦煌石窟。
敦煌,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咽喉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多元文化在此和合共生。从佛教艺术传播,到多种文明的汇聚,敦煌石窟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了4-14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莫高窟开凿始于距今1600多年(公元366年),在长约1600米的崖壁上共有洞窟735个。
窟内现存有不同历史时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另有写本、帛画、纸画、织染刺绣等藏品超过5万件,于1987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由于博大精深的内涵,还产生了一门敦煌学。
不过,敦煌石窟也是历经沧桑。1900年,道士王圆禄偶然发现藏经洞,内藏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及少量印本总计数万件,学术价值极高。然由于晚清当局腐败,消息已出,掠者纷至。英法美日俄等国探险者先后相继到敦煌寻宝,从此,敦煌文物流散世界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款予以抢救性保护。如今,更是采用更加科学的保护措施,每个洞窟严格控制光线照射,游客参观也是错峰出入。历经多年,敦煌研究院完成莫高窟近30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采集,采集壁画面积2.8万平方米,完成17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等;出版《甘肃藏敦煌文献全集》和《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等;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和“敦煌文献数字化”工程,建成敦煌学研究论著等数据库。导游介绍,这里已几乎没有淡旺季,各地前来参观的敦煌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游客量每年明显递增。
晚上,与会者领略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观看前,由于没拿到票,有人问,我在哪排哪座?进去才知,这部体验剧不是坐着看的,随着光线的变动、音乐及演员、特技的变幻,观众不知不觉如置身于敦煌壁画中的乐舞盛景,似乎成为演员的一部分。剧目动静结合、出其不意、精彩纷呈,乃笔者第一次体验,其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和敦煌艺术之完美结合。
在酒泉市肃北县,大家参观了博物馆、非遗馆,还观看了乌兰牧骑的演出。让人明显感觉到当地人在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方面意识之强烈;也感受到,东部沿海与西部相比,全民歌舞基因还是有相当差距;西部曾经游牧民族的歌舞基因,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其后发之力不可估量。一组数据为这一感觉的提供了佐证,
今年以来,《乐动敦煌》《敦煌盛典》《又见敦煌》《千手千眼》4个经典剧目同步上演,从多个维度生动诠释了敦煌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璀璨文化,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敦煌文化视觉盛宴。至目前,四大演艺剧目演出超2000场次,观看游客百万人次。
近年来,敦煌市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引进培育打造经典演艺剧目,以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3900场,观众达550多万人次,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张重要名片。
光电产业 能源新宠
听说去参观敦煌光电产业园,乃至到了光电园,我还以为这是光伏发电。仔细一听介绍,才知其某些方面比光伏更具优势。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由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设计、投资和建设,2018年12月底并网发电,成为中国首个百兆瓦级国家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这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装机容量最大、吸热塔最高、储热罐最大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工作人员介绍,拥有这类技术的发电园区全国也不多,相关合作开发项目已走出国门。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为点式聚焦集热系统,利用大规模自动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场阵列,将太阳光精准反射到吸热器上,加热吸热器内的熔盐到540℃—560℃,将高温的熔盐进行储存,再通过高温熔盐与水进行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
其发电过程比光伏稍微复杂一些,但比光伏的先进性在于,光热发电站可以在晚间推动汽轮机发电,弥补光伏在夜间和阴雨天不能发电的缺口;还能利用富余的风光电加热低温熔盐进行储能,既促进新能源消纳,又保持稳定的电力输出。
上万块定日镜排列成阵,以环绕之姿拱卫着圆心260米高的吸热塔,将太阳光芒摄入塔顶的吸热器,绽放出夺目光芒。一片片定日镜由于中间有缝隙,所以不惧强风侵袭。参观的人们均感到新鲜好奇,你一言我一语问个不停,大家都想为西部的新能源基地崛起做些宣传。茫茫戈壁,漫漫沙漠,曾经是西部资源贫乏的象征,如今,由于科技的神力,成为西部新能源开发的宝地。据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截至10月17日,甘肃省新能源累计装机达到601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近64%,新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均排名全国第二。
据考证,“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而酒泉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这里,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全市有文物古迹139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莫高窟、汉长城、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初到这里,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能写的东西很多,待我一篇篇慢慢写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